在红葡萄酒的品酒词中,你可能会看到这款酒入口有些收敛这样的表述。收敛?是说这款酒不够放肆吗?还是说这款酒有点严肃不够亲和?对于葡萄酒中的收敛感(Astringency),且跟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1.什么是收敛感?
收敛感是葡萄酒品鉴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表达词汇,在茶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收敛感具体表现为嘴巴或喉咙部位所感受到的涩缩、干紧或皱巴巴的感觉,在舌苔上的体会最为典型。因口腔收敛会让人觉得涩嘴,因而在生活中,人们也常把收敛感称之为涩。
在葡萄酒文化里,收敛感更多地偏向于指口感(Mouthfeel)上的感触,而非味觉(Taste)上的感受。一般来说,强烈的收敛感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适,让整个口腔四周变得粗糙、有颗粒感。而轻缓的收敛感则容易给人一种细微、精致的感觉,可能更能彰显出所品鉴葡萄酒在口腔中的顺滑质地。
2.收敛感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在葡萄酒中,口腔的收敛感是由单宁(Tannins)带来的。不仅红葡萄酒拥有单宁,茶、咖啡、一些水果或草本植物也有单宁,因而在吃食这类东西时,人们也常常会觉得嘴里干紧微敛。实质上,口腔中产生收敛感的原因是单宁附着在口腔或喉咙处的黏膜上,使口腔单细胞菌类的蛋白质凝固,产生不透水物质,进而使口腔局部肌肉收敛,唾液分泌减少,生发出干涩之感。可见,收敛感其实是刺激触觉神经末梢造成的结果,并非味觉上的感应。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丰沛单宁含量的红葡萄酒虽然也会有敛嘴和唾液减少的情况,但这类红葡萄酒也拥有比较高的酸度,能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使口腔内保持合适的口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评判葡萄酒的品质时,总是需要重视并权衡葡萄酒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平衡感。
3.除了葡萄酒,还有哪些类型的食物或饮品容易给口腔以收敛的感觉?
为了更好地体味收敛感在口腔中的变化,你可以尝试品尝丰富多样的食物或饮品来细细感受。除了红葡萄酒,很多食物或饮品在看到的当下你也能分辨出它是否会带来收敛的口感,比如阿萨姆(Assam)红茶、第一泡大吉岭红茶、年轻的生普洱茶、玫瑰花茶、丁香、肉桂、石榴、柿子、纯黑巧克力、香蕉皮和未成熟的水果等。
小编推荐
副牌葡萄酒副的是什么?
许多奢侈品牌有自己的副牌,Prada有MiuMiu,GiorgioArmani有EmporioArmani。当喜欢一个品牌却又承担不起高价格时,有着同样血统却便宜40-50%的副牌便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无独有偶,葡萄酒也有副牌酒。
副牌酒又叫二军酒,指的是一个酒庄使用品质达不到正牌酒要求的葡萄所酿制的副产品,用于满足人们对正牌酒只可远观而不能亵玩焉的遗憾。在葡萄酒的世界中,副牌酒和波尔多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最早吃副牌螃蟹的是波尔多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在1890年,2级酒庄碧尚女爵堡(ChteauPichonLonguevilleComtessedeLalande)将其1874年份的副牌酒女爵珍藏(LaRservedelaComtesse)送至莫斯科参展万国博览会,开副牌酒先河。随后,雄狮酒庄(ChteauLoville-LasCases)也于1904年推出侯爵园(ClosduMarquis)。在一级酒庄中,玛歌在1908年推出副牌酒玛歌红亭(PavillonRouge),并在100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质。沿袭玛歌庄一向低调的风格,年产13万瓶的玛歌红亭的价格也是不温不火,直到中国副牌浪潮兴起才随波逐流了一把。不仅如此,玛歌酒庄在1920年还推出了玛歌白亭(PavillonBlanc)开了一级庄副牌白葡萄酒的先河,这一白葡萄酒虽然不能标注玛歌产区,却位居波尔多最优秀的干白酒之列,而且年产量不到15000瓶,可谓专供识货之人。波尔多怪咖一级庄拉图有副牌拉图堡垒(LesFortsdeLatour)和三牌拉图波亚克(PauillacdeLatour)。其中拉图堡垒有着自己的葡萄园,拉图酒庄也没有把其当做副牌来看待,因此出品的酒款品质无疑是5个一级庄副牌中最优异的。酒评家们常称赞其有二级庄水准,而小拉图也的确一直在以二级庄(200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销售。
木桐酒庄(ChteauMoutonRothschild)的副牌则是经历曲折,菲利普男爵(BaronPhilippedeRothschild)先是将品质差劲的1927年份正牌酒命名为木桐珍宝(CarruadesdeMouton),随后在1930年正式推出副牌木桐嘉棣(MoutonCadet),后又在1993年改叫小木桐(PetitMouton)并延续至今。小木桐虽因几经更名被指混淆视听,却异常受市场欢迎。英文权威的葡萄酒交易平台Liv-Ex在2013年7月的数据,年产在7-10万瓶的小木桐是过去3年中最保值的副牌酒,在其他一级庄副牌酒纷纷跌去30%-50%价值的熊市下,小木桐只跌了5%,这与相对较低的产量、稳定的品质和出厂价「实诚」不无关系。
不知是巧合还是故意,被菲利普男爵(BaronPhilippedeRothschild)遗弃的珍宝Carruades之名却被拉菲捡了去,并培养成了史上最成功的副牌酒:拉菲珍宝(CarruadesdeLafite)。拉菲珍宝更多的被称作小拉菲,这不仅是一款成功的副牌酒,还可以说是一款不可思议的副牌酒。不可思议之处有三:
一、小拉菲在2009-2012年间从900元一路高涨至7000元,贵过木桐和侯伯王等一级酒庄的正牌酒,随后又令人瞠目结舌的在2012年初的短短3个月里跌去50%。小拉菲的大起大落再次印证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的怪相,其中的辛酸只有囤了一堆货的中国买家能够体会。
二、不可思议的事是一般的副牌酒产量都是远小于正牌酒,毕竟有主有次,酒庄自然是希望种更多的优势葡萄酿更多的正牌酒,而中国非小拉菲不饮的强大需求却一度推高其年产量至20多万瓶,逼近大拉菲的产量。
三、不可思议是小拉菲的价格「远走高飞」到消费者连副牌也买不起了,于是便将目光扫向其他一级酒庄的副牌酒。小拉菲得道,副辈同升天,小拉图,小玛歌,小木桐,小侯伯王的价格统统翻番,让前些年的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副的怪圈。
如今的波尔多所有的列级酒庄都有自己的副牌酒,颇为泛滥,于是大家都开始思考副牌酒就真的能喝出正牌酒的味道吗?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双方各执一词。支持者的理由在于酿造副牌酒的葡萄来自于同一个葡萄园,由同一个栽培团队照料亦由同一个酿酒师根据相近的调配比例酿制而成,那么和正牌相比就算没有7分也起码有5分相似。反对者则认为酿造副牌酒的葡萄一般都是年轻的葡萄树所产(一般在10-15年内),而且葡萄园的土壤成分和位置往往也不够理想(类似粘土太多,靠马路或者朝向不佳等),加上熟成过程中使用的新橡木桶比例和时间也不一样,和正牌比起来几乎就是完全两款酒,哪来的相似之处。
从酒庄角度出发,对待副牌酒也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酒庄几乎不愿提及自己的副牌酒,纷纷以时装界里DG功高盖了主的惨痛经历为戒,希望在保持酒庄的专一形象的同时也不给副牌酒喧宾夺主的机会。的确,倘若副牌酒都和正牌酒一样好喝,那么谁还花大价钱去买正牌酒?还有一些酒庄则将副牌酒定位成为独立酒款,例如雄狮酒庄就称侯爵园(ClosduMarquis)为有着自己独立葡萄园,是有自我性格的葡萄酒。另外还有一些酒庄有主有副还不够,还进一步的勾三搭四的产出了三牌甚至四牌。宝嘉龙酒庄(ChateauDucruBeaucaillou)就有副牌宝嘉龙十字(LaCroixdeBeaucaillou),有自己葡萄园的独立三牌拉朗宝怡(ChateauLalandeBorie)以及四牌小嘉龙(PetitCaillou)。
不过无论反对还是支持,副牌的价值都是建立在强势的主品牌之上,小拉菲之觞就说明这一点。中国消费者对于拉菲的狂热追求才让小拉菲麻雀变凤凰,可当正牌酒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价格开始跳水之时,副牌酒就更是一泻千里了。正所谓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倘若连正牌都不红火了,我们还纠结那副牌作甚?
“好年份”葡萄酒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葡萄酒的年份,是每一个葡萄酒爱好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初学者可能会认为年份越老越好,也有许多发烧友对不同产区的好、坏年份了如指掌,甚至对每一年重要产区的天气状况都十分关切。我们都知道经典年份的葡萄酒(如82年拉菲)更容易受到市场追捧,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年份才能称之为好年份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什么是年份?
所谓年份,指的就是酿酒用的葡萄收成的那一年。年份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某个特定年份的气候会对当年的收成质量造成影响。每一年,专业的葡萄酒媒体如WineEnthusiast、WineAdvocate和WineSpectator等都会依据气候条件对年份进行评分,制订非常详尽的年份参考,引导消费者哪些年份适合当下饮用,以及哪些年份还能够陈放一定时间。
年份差异体现在哪些地方?
葡萄酒的年份差异(VintageVariety),其实指的就是受葡萄种植季节(包括春季开花期、夏季以及收获期)的天气状况影响而导致的葡萄酒口味上的差异。世界上不同的葡萄产区,其每年的天气状况变化也有大有小。因此,一部分产区的年份差异要比另外一部分产区大得多。具体哪些天气因素会导致产区的年份差异更大?请继续往下看。
雨水决定年份好坏?
在酿酒师们看来,影响年份的两大因素是雨水和气温;而在这两者之中,雨水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更加显著。
例如,在葡萄成长期早期如果阴雨天过多,会影响年轻葡萄藤的光合作用,降低产量;而如果在成长期的末期出现降雨,会导致葡萄果实由于水分太多而丧失风味。
总体而言,葡萄适合生长在年降雨量介于600~800毫米的地区;对葡萄来说,无论什么季节,过多的降雨都会带来困扰。也正因如此,气候(降雨)相对稳定的加州等新世界产区对于年份差异就不太敏感,而像勃艮第(Burgundy)、波尔多、意大利北部以及美国俄勒冈州等气候变化波动较大的地区,不同年份间的降雨也会相差较大,因而葡萄酒的年份也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年份差异小常识
由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隔整整6个月,因此即使是一个对于法国来说很坏的年份,对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来说却可能是一个好年份;
由于葡萄品种的差异,一个对于红葡萄酒来说较差的年份,对白葡萄酒有时候却是一个好年份:较为凉爽的气候有助于培养白葡萄酒的清新口感以及酸度;
假如你偏爱酒体雄壮、果味浓厚的葡萄酒,又想尝试一下法国或俄勒冈州的出品的话,可以挑选一些气候较热的年份来品尝;
有时候葡萄酒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苏醒。假如你手上有一瓶名庄的坏年份酒,不妨等待几年再打开来品尝,也许口感会好得多。
是什么让一个良好的葡萄酒得到好评
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是....是什么让一个良好的葡萄酒评价变好。
我们相信,这不仅仅是消费者的看法,虽然这肯定是重要的。
我们相信一个良好的葡萄酒的深度和特性。
我们相信,一个好的葡萄酒不仅显示的深度和特性,但具有复杂性,几乎是很难形容。
一个好的葡萄酒,也显示了水果,鞣酸,与酒精之间的完美平衡。
一个好的葡萄酒有一个平稳,悠长的喜悦没有过分强调任何一个特征的葡萄酒口感。
不依赖于一个好的葡萄酒价格或地区。
当你品尝一个好的酒,你就会知道它的瞬间。
葡萄酒酒体是什么?和酒精度有什么关系?
刚接触葡萄酒的人可能对酒体这个概念不怎么理解,这不,前些天就有朋友问了,酒体到底是什么?它跟酒精度是一个东西吗?绝非如此,今天,我们就来扒扒酒体和酒精度的区别,看完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1、酒体VS酒精度:概念不同
酒体:酒体指葡萄酒在口腔中的重量和质感,主要由舌头感知,有轻盈、中等和丰满之分。为更加具体化,可感受纯净水和牛奶在口腔中的区别。酒体轻盈的葡萄酒通常给人一种清瘦感,类似于水在舌头上的感觉。酒体丰满的葡萄酒在口中则更接近牛奶的感觉,质地较厚。而酒体中等则介于丰满和轻盈之间。
酒精度:葡萄酒之所以为酒类,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一定的酒精,而酒精度就是葡萄酒中乙醇所占的体积百分比。葡萄酒酒精度也有高有低,比如大多白葡萄酒和起泡酒都低于12.5%,而一些加强酒如波特(Port)、雪利(Sherry)一般有15%。
2、酒体VS酒精度:影响因素不同
(1)影响酒体轻重的因素
对酒体影响最大的是酒精度。在葡萄酒中,除了水,酒精含量是最多的。酒精粘度比水高,葡萄酒酒精度越高,酒体就越丰满。例如,博若莱新酒(BeaujolaisNouveau)的酒精度通常为8-9%,酒体轻盈。梅洛(Merlot)的酒精度通常为10-12%,酒体中等。仙粉黛(Zinfandel)的酒精度通常为14-17%,酒体丰满。
另外,葡萄酒的酒体还与残留糖分、可溶性风味物质及酸度有关。残留糖分、可溶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越高,葡萄酒酒体就越丰满;不过,当酸度偏高时,酒体就变得更轻盈,所以,酸度高的葡萄酒通常酒体偏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葡萄酒不仅酸度高,残留糖分也高,因此其酒体依然丰满,比如苏玳(Sauternes)。
(2)影响酒精度高低的因素
在葡萄酒发酵时,酵母会将葡萄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葡萄中的糖分是酒精度的来源。但受不同气候影响,葡萄品种之间的含糖量往往会有差异,温暖气候下生长的葡萄足够成熟,积累的糖分很多,那么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酒精也越多。而气候凉爽的地方,葡萄没有那么成熟,含糖量低,因此酿出的葡萄酒酒精度也偏低,比如德国雷司令(Riesling)的酒精度可能只有美国加州雷司令的一半。
其次,葡萄采摘时间也会影响酒精度的高低。一般来说,根据酿酒方法和一贯风格,等葡萄达到一定含糖量和风味物质浓度时,酒庄会开始采摘葡萄。比如在葡萄含糖量较低时采收,酿出来的葡萄酒酒精度就会比较低。此外,酿制葡萄酒时,还可以人工调节酒精度高低,比如用低酒精度葡萄酒与高酒精度葡萄酒进行调配。
3、酒体VS酒精度: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酒体丰满的葡萄酒一定是好酒吗?No!
对于酒体与葡萄酒品质的关系,全球知名酒评家杰西斯?罗宾逊(JancisRobinson)曾在所著的TheOxfordCompaniontoWine一书中提到:酒体与葡萄酒的品质无关,不管一款葡萄酒的酒体是轻盈还是丰满,浓郁度、复杂度、余味等各方面的平衡才是判断其品质是否优异的主要因素。
(2)酒精度越高,葡萄酒越好?No!
从相关数据来看,酒精含量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和结构。它可以增加葡萄酒黏度,促进酸甜平衡。但是,酒精含量过高也会掩盖葡萄酒风味和香气,带来单一强烈的辛辣感。不过,那些结构非常平衡的葡萄酒,即便酒精度高也不会让人感到有特别突出的酒精味。因此,一款酒平衡了才能有高品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虽说酒体和酒精度在概念和影响因素上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葡萄酒酒精度越高,酒体就越丰满,且酒体轻重和酒精度高低都受到糖分的影响,可见两者还是有一定关联。而在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上,酒体和酒精度都有所贡献,但都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求同存异,酒体和酒精度在葡萄酒中就是这样的两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