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酒藏的梅酒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交杯酒的来源》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交杯酒有什么特殊含义?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据说卺中装的酒异常苦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酒。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唐代时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代替,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既然卺中装的酒异常苦涩,但新婚本是甜蜜的事,为什么要饮苦酒呢?其一,夫妻二人喝了卺中苦酒,象征着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于共。其二,意味着夫妻二人今后要像一只卺一样,紧紧拴在一起,合二为一。其三,因为卺是古代乐器之一,所以“合卺”又意味着新郎新娘婚后会琴瑟个合,和睦永远。虽然在现代婚礼上,人们已不再用味苦的卺来盛美酒了,但采线连着的两只交杯酒还是保留了“夫妻合二为一”的含义。

婚礼中为什么都要喝交杯酒?喝交杯酒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结婚的时候,都要喝交杯酒,但交杯酒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喝交杯酒?很多人以为交杯酒就只是为了玩乐,是这样吗?交杯酒是古代婚礼的一种形式,有的甚至延续到现在了,婚礼中为什么都要喝交杯酒呢?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ǐn)”(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日本也存在着交杯酒一说,但是他不是男女之间,而是男人和男人之间!喝交杯酒是结成夫妻,在日本喝交杯就类似于结拜,结拜成兄弟的意思!

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唐代时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代替,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好合。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婚礼中为什么都要喝交杯酒你明白了吗?

白酒知识:少数民族的交杯酒礼节


在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盛行一种特色酒俗———交杯酒。交杯取自“交情”、“交心”之意。交杯酒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种是两人各持一个酒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且同时饮下。第二种是主人、客人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第三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主人客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都手持一碗酒,当饮酒时,右手将手中的酒递给下家,左手接住上家递来的酒。主人和客人分别说完吉利的话后,大家同时喊一声“秀”!大家便同时饮尽上家递来的酒。

你知道交杯酒的由来吗?


不论古今,咱们人结婚办喜事的时候都少不了酒。虽然现在跟以前相比,结婚仪式变了很多,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夫妻二人都少不了要喝交杯酒。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知道交杯酒是怎么来的吗?还有结婚时为什么要闹洞房呢?下面就来听小编来说道说道。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

白酒科普:合卺酒是不是交杯酒?


合卺是汉字文明圈传统婚礼习俗仪式之一,在新人交拜后饮交杯酒,这里的「交杯」是指相易杯子,而非「交臂酒」。合巹之杯传统上之以是须用葫芦是因为葫芦古称蒲芦,谐音”福禄」,其枝茎古称蔓带,谐音”万代」,故蒲芦蔓带谐音为”福禄万代」 。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每隔几十上百年就会发生一些战争,虽然是令兵器时代,不过也会死不少的人,不论是还是百姓,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田被踩踩、粮食被征收,别说饮酒,就是温饱都成了问题,只有在休战时期才华得来一点稳固,这时候有人结婚他们才华有机会去饮一杯喜酒,不仅宾人要饮酒,结婚的人必不可少的一杯酒,那就是合卺酒,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合欢酒和交杯酒。

合卺酒既然是交杯酒,自然也就是按照交杯酒的方式来饮,其实合卺酒就是交杯酒和合欢酒的另一种说法,只是古代人们出行第一,流传停来的各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直来现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国内各个地方的说法都不一样,办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样。

合卺如果不和酒字组在一起的话,就是另一个意思了,指结婚或成婚,合卺之夕:指结婚那天;合卺礼毕:指结婚的仪式完成。古代一些媒人常常说的就是合卺二字,每当给人介绍对象的时候都会告晓双方父母两人合卺是很好的归宿。

既然是结婚,那么自然要饮交杯酒,而他们说的确实合卺酒,就连饮合卺酒的杯子他们都命名为合卺杯,合卺杯并不是随便选两个杯子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专门用于饮合卺酒的合卺杯才行,这种杯子是连体的,而且中间有一只威武的凤凰。寓意两人从此之后结为一体,从此携手相伴,共度余生。

你知道交杯酒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吗


在结婚的时候,有很多的讲究,其中就有一项喝美酒的时候要喝交杯酒的,这个是从古就流传下来的,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呢?
交杯酒源于先秦时期婚礼仪式上的合卺。卺是古代婚礼上的一种专用酒器,即葫芦瓢。合卺,是古代婚礼仪式之一。《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是说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食毕用酒漱口(酳:用酒漱口);然后合卺,用一个葫芦剖成两半盛酒,新人交相共饮,表示两人相亲相爱,长相厮守,永结同心。
“交杯酒”这一名称出现于唐代,但真正意义上的交杯酒,是在酒杯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即北宋时期。宋人王得臣的《尘史·风俗》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酒。”唐代与宋代的交杯酒,相同的是酒器皆以彩丝相连,表示喜庆吉祥。
有所不同者有三:一是唐人按照古代婚礼仪式,将一个小瓠一分为二,夫妻各自饮酒,饮酒后还原为一个瓠;宋人不再用瓠分开的瓢,而是用酒盏、酒杯。二是唐人夫妻各自饮酒三次,宋代夫妻对饮并且交换酒杯。三是交杯酒饮后,唐人婚礼就算结束,众人将夫妻送入洞房。而宋代婚俗,据《东京梦华录·娶妇》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
婚礼上的交杯酒,在我国因地区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夫妻关系和谐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然后把这两盅酒混合,再分为两盅,让新郎新娘再饮。
而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婚礼习俗中的交杯酒则与汉族有所不同,如:满族是在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入洞房后,新人相对盘腿坐炕上饮交杯酒。水族人结婚时,男方要备好酒席接待,新娘进门时鞭炮齐鸣,男女分别入席,相互敬酒,喝交杯酒。在瑶族的婚俗——嫁郎中,主持人要给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民间婚俗的演变,现在的交杯酒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时,只是两臂相交,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实际上成了“交臂酒”。
尽管如此,人们对交杯酒的含义还是很在意的,两杯依然用红丝相连,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扶助,白头偕老。

会亲酒、交杯酒、寄名酒,喝酒原来有这么多说道儿!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一、婚姻喜事要喝酒

1、“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2、“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3、“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二、重大节日要喝酒

1、春节: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

“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较为普遍及流传较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

5、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6、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

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7、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较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三、找个理由,喝点小酒

1、“满月酒”或“百日酒”,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2、“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3、“寿酒”: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4、“上梁酒”和“进屋酒”:在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较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5、“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6、“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