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半藏说的酒专题。这篇关于《说说古人死亡前喝的“上路酒”》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将赴刑场之人,如死囚将被处决,家人会送来酒菜,名曰上路酒。

给起程、动身者喝的酒,一般不叫上路酒,叫饯行酒。上路酒,通常专指给走向死亡的人喝的,给喝完这酒,就送你上路了。

当然,上路酒还有别的名字。《水浒传》第39回,因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为蔡九知府送信的戴宗伪造书信,被知府决定押去市曹斩首,先斩后奏。行刑当日,宋江,戴宗两人被从牢里提出,押至神案前,各与了一碗长休饭,永别酒。这永别酒,就是上路酒。

对这样的上路酒,法律专家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向来有尊重临终告别权的司法传统,在对罪犯执行死刑之前,一般都会允许罪犯会见亲属,并会免费提供一顿丰盛的上路酒饭。换句话说,执行刑罚,也体现一定的人道与文明。而据媒体报道,今天给死刑犯行刑之前,并不给酒给其喝。广州中院法警支队的法警透露,执行死刑前,法警通常会请死刑犯抽三根烟,这样做一是平抚犯人的紧张心态,二是有着象征意义,就是民间所谓的一路走好、上路烟。这里的上路烟,与上路酒的功能是一样的,只是,抽烟与喝酒相比,多少少了那么一点气氛。

中共早期领导人,有着浓厚文人气息的瞿秋白,1935年在福建长汀就义时,喝上路酒的情景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位临场记者当日报道说,临就义之时,瞿秋白来到长汀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餐毕,出中山公园,步行二华里多,至刑场瞿一路手持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沿途唱歌。到达刑场后,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36岁。

2003年李扬导演的电影《盲井》,很多人都看过。讲的是一个姓唐的和一个姓宋的,将打工者诱骗到小煤矿打工,然后将对方杀死在矿井下,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后来他们骗了一个辍学找工的孩子,王宝强演的,结果在想把王宝强害死前,姓宋的良知未泯,有些不忍心,找些借口拖延,其中一个借口就是,还没给对方喝上路酒呢,姓唐的说小孩说什么酒,姓宋的说,他喝不喝是他的事,咱给不给他喝是咱的事,做事总要讲规矩是不是。

这上路酒不是酒,而是传统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可今天,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连这样的敬畏都已经丧失了。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古人上战场前还要温酒喝,为何现代人却很少温酒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袁绍召集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却在汜水关前被对方大将华雄阵斩数员大将,各路诸侯一筹莫展。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温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在三国乱世中曾威震华夏;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事实上,在很多古代的故事中都有酒的身影,其中大多的酒还是温的:曹操和刘备有煮酒论英雄的美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动辄要温一壶好酒

似乎古人饮酒都喜欢温一下,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少看到有酒友温酒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酒瓶和酒友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古人为何温酒喝?

第一古代饮酒环境和我们今天很难相比,特别是冬天御寒手段很少,比较阴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人需要保暖,酒的温度也比正常情况下要低,所以为了保暖古人饮酒的时候要温酒烫酒。

其次古代的酒,大都是酿造酒,并且他们的蒸馏提纯技术是相对差的,在生产酒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质,且没有方法提纯,酒中会含有大量的酸脂醇醛以及铜等微量元素。所以古人在饮用之前会将酒温热烫热,可以促进醛类有害物质挥发,温酒喝下去也可暖胃。再者那时候酒的度数低,酒通过加热后度数会升高,会很顺口,口感更好,这是古人的聪明之现。

为何现代人很少温酒喝?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生存环境相比古人要好很多,御寒手段很多,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中我们也能有好的手段保暖,所以酒也能保持在一个正常温度,从想要保暖的原因来讲,我们不需要温酒来喝。

其次现在的酿酒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蒸馏提纯的技术也要好。酒中含有的醛类等物质很少,且市面上的酒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一般都不需要用热酒的方法来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后饮用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在这个各方面进展都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你不争分夺秒,很快就会被时代的大潮远远丢下。所以很多酒友连饭都顾不上吃,哪还有时间去温酒?酒瓶打开就喝多方便,更没有多少人有这个心情和闲暇时间去温一壶酒了。

白酒可以温着喝吗?

白酒作为日常生活中很多酒友都饮用的饮品,那么可以温着喝吗?下面我们来讨论下。

众所周知白酒中不光含有乙醇还含有必定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性质不稳固,沸点在64.7摄氏度;醛类的沸点低只有20℃左右;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中醛类、甲醇会被挥发掉,这样不轻易损害饮酒人的身体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白酒是可以加热温着喝的。

但是白酒在加热过程中,酒精会逐步挥发的。白酒中有酒精和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加快了物质的运动,水和酒精都会挥发,酒精的挥发速度更快,如果过度加热,乙醇大部分或全部挥发掉,酒味也就没有了。

酒加热也别太过,太过反而轻易损害到我们的肺,所以饮酒的时候要在酒不冷不烫的时候饮用,白酒入口的温度以30℃-40℃为佳。但是最后小酒瓶还是要提醒各位酒友:并不是所有酒类都可以加热饮用的。

好了,上面就是小酒瓶给酒友们分享的古人经常温酒喝而现代人不经常温酒喝的原因,那么各位酒友在日常生活中会温酒喝吗?大家是否喜欢温酒喝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哪种葡萄酒喝前需冰镇


葡萄酒的侍酒温度可是会影响到酒的香气和风味的。侍酒温度过高,酒精味道就会过于浓重,酒的果香等香气就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侍酒温度过低,酒又会收敛起它的香气和口感,变得索然无味。那么,什么酒需要喝前冰镇呢,合适的侍酒温度应该是多少?

什么酒需要喝前冰镇?

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和起泡酒都被列入了喝前需冰镇的名单。香槟和起泡酒通常需要达到充分冰镇的温度,即6-8℃,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开瓶时喷溅还能让泡泡的达到最佳口感。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一般需要冰镇到7-10℃即可饮用。红葡萄酒则微微冰一下就能达到最佳适饮温度,这时红葡萄酒的果香馥郁而且口感细腻。

怎样冰镇?

无论是起泡酒还是桃红葡萄酒,用装有冰块和冰水的冰桶来冰酒绝都是一个经典的冰酒方法。冰酒时只需在冰桶中装好足够多的冰和水,让冰水混合物漫过酒瓶的瓶颈,就这样冰镇20分钟即可。白葡萄酒在冰镇后可立即倒出饮用,桃红葡萄酒则最好在拿出冰桶后室温下放置五分钟再倒入杯中饮用。红葡萄酒温度过高的话,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冰镇3-5分钟后饮用。黑皮诺(PinotNoir)、歌海娜(Grenache)、神索(Cinsault)等轻酒体的红葡萄酒冰镇后口感明显得到改观。

总之,如果你一瓶酒品起来都是浓重的酒精味,甚至连味蕾都能感受到热量,那你的酒真是该冰镇一下了。反之,要是一瓶酒尝起来寡淡无感,缺少香气和风味,那么你需要帮它升升温了。

理想侍酒温度:

白葡萄酒:7-10C

红葡萄酒:10-18C

桃红葡萄酒:7-13C

起泡酒:6-11C

加强酒:13-20C

说说那些葡萄酒礼仪的雷区


所谓的饮酒规则只会吓跑人们,而喝葡萄酒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喜欢喝酒的人设置障碍呢?

葡萄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喜欢大肆渲染你可能会犯的失误,从而让那些刚开始喝酒的人吓了一跳。

检查一份英国媒体列举过的10种葡萄酒的罪行清单看看它们是否真的像媒体希望我们相信的那样可怕?

1、把红葡萄酒放在冰箱里

谁说不可以呢?如果天气太热,就可以把黑比诺(甚至赤霞珠)冰镇一下。

2、从瓶子里直接喝

当你与别人分享一瓶酒时,确实需要注意这一点。不可以从瓶子里直接喝,这不是关于葡萄酒礼仪,而是关于餐桌基本礼仪。

3、在酒里加冰

无需谴责任何做过这类事情的人,加冰甚至是要求一片柠檬,这样做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一杯简单的白葡萄酒或许可以添加一片冰片,起泡酒两者都可以尝试。

4、用有缺口的酒杯盛酒

这不是社交上的失礼,洗完酒杯后再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破碎的。

虽然好的酒杯并不便宜,但请记住,大多数人更愿意从精美的玻璃杯中喝葡萄酒,而不是从瓶子里。

5、带一瓶便宜的酒去参加派对,或者不带喝别人的

带一瓶便宜的酒并不完全是一种致命的罪,特别是与第二种罪相比。空手而来确实很不礼貌。甚至会被认为是最恶劣的,野蛮的,寄生的行为。

6、大口喝葡萄酒而不是小口

就像有一些人会告诉你,你应该用刀叉吃披萨。

忽略它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是如此紧张,没有朋友的失败者。如果你喜欢喝一大口,就去喝吧。

7、手握玻璃杯里喝掉

这有什么错?当然,一杯冰镇的白葡萄酒如果你用手捧着它,它会更快地变暖。但是对于红葡萄酒,你不会因此而得到另一杯完全不同的葡萄酒。

8、在给别人倒酒之前,先给自己倒酒

这几乎总是错误的除非你在上菜前对葡萄酒进行检验,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你是在给别人服务。

9、不必要纠结于品种的发音

如果你对葡萄酒有足够的兴趣,在合理的基础上饮用,你应该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背景信息,以便知道有些单词在法语中是怎么发音的(例如,有一个不发音的最后字母)。

但我们也不会嘲笑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生活中愉快而自信地享受着葡萄酒,而不是在M?et中读到终端t。

10、当侍者打算让你品尝一点的时候,你不断要求倒更多

如果你这样做,有两件事需要考虑。首先,看看有没有人听到你的声音。

如果人们不惊恐地盯着你看,很有可能他们没有注意到你。还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服务员会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让你至少挽回一点尊严。

如果你大声说出来,那么恐怕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地裂开了,而你就在原地。

葡萄酒是一种享受,重要的是不要被吓倒。当你担心你即将打破的不成文的社会规则时,你很难从中获得乐趣。

而且要记住,礼仪和礼貌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礼仪就是知道用哪一个叉子来吃鱼;礼貌并不会让人因为使用了错误的叉子而感到尴尬。

说说啤酒的透明度


啤酒根据不同的质量和颜色划分的也不一样。首先啤酒的颜色分好几种,有透明的、淡黄色的等等,那么你知道啤酒的透明度是衡量啤酒的什么质量的吗?

说起透明度,其实它属于评价啤酒质量的一个标注,根据《啤酒》国家标准GB/T4927-91规定为:清亮透明,无明显悬浮物和沉淀物。在实际检测中,我们发现无论什么品牌的啤酒,也无论出厂时间的长短,啤酒中都会有一些沉淀物(或悬浮物),仅数量多少的差别。《标准》中无明显沉淀物就是一个含糊的词。所谓无明显,我们的理解是不应有肉眼随意就能看见的异物,企业为了给自己的产品质量辩护,往往对比较明显的沉淀,也认定为不明显,因此产生判定误差,作为执法检验部门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

说说葡萄酒里的下胶剂


葡萄酒的世界里有太多人们所不太了解的专业词汇,下胶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很多酿酒师会在发酵后或装瓶前采用下胶这一环节。下胶可以澄清葡萄酒、去除沉淀或悬浮物、除去粗糙的单宁物质和异味等,因此,这一环节极为关键。

有的下胶剂带有正电荷,而有的则为负电荷,选用何种下胶剂应视酿酒师想要除去的物质而定。带有负电荷的下胶剂通常会慢慢收集或者吸附正电荷的颗粒并发生絮凝,随后沉淀到瓶底。下胶剂的种类和来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膨润土、火山黏土和碳等,而有的下胶剂则看起来十分奇怪,如牛奶、酪蛋白、蛋清、明胶(来自于牛皮、猪皮和结缔组织)、壳聚糖(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水溶性二氧化硅(胶态硅酸)、鱼胶(鱼鳔)等,有的下胶剂里甚至含有牛血。

白葡萄酒大多采用酪蛋白、壳聚糖或鱼胶作为下胶剂,而红葡萄酒通常采用的是蛋清。相比之下,膨润土、明胶和水溶性二氧化硅的适用性更为广泛,可用于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还有一种传统有效的下胶剂,即牛血。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下胶剂,牛血已逐步被其他种类的下胶剂所代替。由于疯牛病的出现和蔓延,1997年起,欧盟和美国便已禁止将牛血作为下胶剂。现在,尽管地中海地区一些仅面向国内市场的小型酒庄仍旧采用这种下胶剂,但您在购买葡萄酒的时候完全不用有此方面的顾虑,当然,1997年份以前的葡萄酒除外。

有些下胶剂也给素食主义者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避开那些含有动物性成分的葡萄酒。对于葡萄酒爱好者来说,除非对牛奶或鸡蛋严重过敏,或因信仰而不能饮用经过动物蛋白下胶剂处理的葡萄酒,那么便不用考虑葡萄酒采用的是哪种下胶剂了。

古人说的一次喝三百杯酒是真的还是吹牛?


大家都知道,通常喝酒是用杯子喝的。在酒桌上看一个人喝了多少酒,通常数他喝了几杯就可以了。

有的人酒量小,喝酒也文气。比如宋代的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一首词,才喝一杯酒。他一辈子也就写了那么多作品,虽然其他场合也可能喝酒,但基本上喝酒的量就在那了。

相比之下,女词人李清照喝酒的魄力就大不少,著名的《声声慢》里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换句话就是,三两杯酒怎能满足我的酒瘾呢?要喝,怎么也得喝更多些吧。

当然了,一次喝上几杯酒实属常事。不过李白曾经写过,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是正应当的意思,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是说该喝它个三百杯才好。那么,李白是否真能喝三百杯酒呢?虽然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但那和三百杯一样,基本上是夸张的说法。或者说,是李白加上岑夫子、丹丘生,三个人一共打算喝上个三百杯酒。

好吧,三个人一共喝三百杯,能否做到呢?古代的酒杯,跟今天的酒杯也差不多。今天的小白酒杯,一杯约六钱到一两多。按六钱的算,一百杯是六斤。如果是六斤白酒,那是不要命了。但唐朝还没蒸馏酒,喝的是低度的发酵酒,也就比今天的啤酒度数稍高些,酒量好些的,喝个六斤应该没太大问题。今天一些年轻人聚会,人均七八瓶650毫升的啤酒不是常事吗?

当然了,一般白酒喝到十来杯也就差不多了,并且不再计数。在有的地方比如我去过的内蒙古,酒过三巡,大家就开始用分酒器,也就是玻璃小酒壶开始壶喝。用小杯子喝很多白酒,并且还精确计数的,我只听说过周恩来。他有一次回忆说,长征经过茅台镇的时候,他抵御不了茅台酒的诱惑,一天之内用一两的杯子喝了35杯。一共喝了多少,自己算吧。

有谁知道喝酒的吉尼斯记录?我也不知道。但我想,吉尼斯可能不愿收录这个,社会上有吃汉堡的大胃王比赛,恐怕当代没人敢举办喝白酒比赛,万一搞出了事吃不了兜着走,《红高粱》里解放前那种斗酒大会不算。或许,民间的喝啤酒比赛会有吧,不过,喝啤酒用的是大杯,虽然喝下去的量不少,但杯数没多少。李白也不敢说会须饮啤酒三百杯吧?

最后清哥想说的是,酒量有大有小,不能强求人人都喝很多酒,但既然上了酒桌,就不能让面前的酒杯空着,或者不满。懂酒俗的人都知道,斟酒都得斟满,给人倒茶才倒半杯。让酒杯空着半截,是对酒杯和酒的双重不尊重。清朝书籍《笑得好》里面一则锯酒杯的笑话,就讽刺这样的现象:一人赴席,主人斟酒每次只斟半杯。其人向主人云,尊府可有锯子借我一用?主人问何用。客指杯云:此杯上半截既然盛不得酒,就该锯去,留他空着有何用?

古人喝酒的方法讲究


古人喝酒的方法讲究

酒自古以来不仅与华夏历史文明相融相生,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敬意之说。但说起饮酒,那可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早在古代的时候,酒就被赋予了很多种功能和用途,一是祭祀,二是宴请,三是庆功犒赏、会盟结社,四是寿庆婚宴,五是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当做健身补品,六是用作调料除膻去腥,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沿用。

但古人喝酒极为讲究,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周朝时,就曾经专门颁发中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饮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而在明朝时,人们认为喝酒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有所禁而不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强调饮酒方式的重要性,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人们的感情,避免出现不理智的举动。不仅如此,古人对饮酒的对酒之人、时间、场合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最好的喝酒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还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但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彻夜饮酒等,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还可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等,算是酒后的放松吧。

我们司空见惯的饮酒,在古代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难怪古人曾经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

古人教给你在饮酒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并且要聚饮,还有行酒令。古人这样做是因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都正常的情况下喝酒才能对身体的健康有帮助,否则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另外,古人喝酒时一般都是把酒温热了之后再喝,喝时是轻酌慢饮的,而且还不能和其他的酒混起来一起使用。禁忌的是不要空腹喝酒,那样对你的胃不好。喝酒时不要强求别人喝酒,自己不能喝也不要为了赌气硬喝那样对别人和自己的身体都不好。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很多人都认为酒后喝茶可以解酒,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想法,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

古人酿酒也有“神曲”?


中国酒业方面的著述十分丰富,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酿酒典籍。目前传世的最早酿酒著作,是《齐民要术》中的酒篇章,这是我们了解北朝之前中国酿酒模式与酿酒工艺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也是目前所保留下来的唐朝以前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古代酿酒著述。

北魏时代,寿光人贾思勰写过一部划时代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这部著作共10卷92篇,正序、杂说各一篇,正文7万字,书中从大农业的视角出发,系统完整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六世纪以前的谷物、园艺、畜牧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其中一卷4篇(卷7造神曲并酒篇、白醪酒篇、笨曲并酒篇和法酒篇)则专门论述了古代酿酒。

由于气候、物产以及酒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酿酒始终分为两大区域,即北方酿酒与南方酿酒。在南北朝时代,随着南北政权的对峙,南北交流明显减少,酿酒的差异性也就更加突出。正是如此,《齐民要术》概述的酿酒技术和酝酿经验,也大都局限在了北方区域,对南方酿酒涉及较少。然而,也正由于这种区域性的经验总结和针对性的技术分析,使得《齐民要术》的酿酒部分写得更有深度,我们今天研究北朝以前的酿酒情况,仍然需要从《齐民要术》中寻取线索和提示。《齐民要术》有关酿酒的核心记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曲信息

《齐民要术》在论述酿酒程序时,将酒的酿造分为制曲和造酒两大部分。书中之所以特别突出制曲程序,是因为当时北方酿酒,格外注重曲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现在知道,酿酒首先需将谷物的大分子淀粉物质转变成小分子单糖或寡糖,然后通过酒化作用再将糖转变为酒,淀粉的糖化过程是在曲中含有淀粉水解酶的微生物作用下完成的。古人虽不能科学地解释这种变化,也无法对曲料中所含营养成分进行测试,但他们已经凭借经验来掌握制曲的工艺和方法,保证酒曲的功效。

《齐民要术》记载了10种制曲方法,按当时的习惯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法曲四种类型。其中,神曲的制作方法较多,包括作三斛麦曲法、造神曲法、又神曲法、又作神曲方、河东神曲法、卧曲法等,共有6种。白醪曲法只1种。笨曲制法包括作秦州春酒曲法、作顖曲法2种。法曲仅大州白堕曲方饼法1种。这四大类10种制曲方法的工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制曲季节、原料配比、曲熟时间、操作规程和曲块体积进行了细化,其中还包括酿酒习俗的影响。

《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10例酒曲制法,大部分都属于麦曲,只有一种是用谷子(粟)制成,即法曲中的大州白堕曲,属于谷曲。同样是酒曲,微生物种类差异会很大,其水解力也不尽相同。《齐民要术》记述的不同酒曲就体现了制曲的这种差异性。如果从曲的糖化发酵力方面来看,当时神曲的效果最佳,与笨曲形成很大的效果反差。从比例上看,神曲的使用量只占酿酒原料的三十分之一,笨曲约为15%左右。神曲用量这样少,在酿酒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即使在现代,黄酒酿造时,麦曲的用量也要保持在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这样低。这说明《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神曲,曲中的根霉菌和酵母菌十分活跃。根霉菌能够在醪液中不断繁殖,使淀粉分解而糖化,酵母菌则进一步把糖变成酒精。从品质上看,北朝的神曲已经达到了现代小曲的水平,但当时的笨曲还远远达不到现代麦曲的水平。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齐民要术》记述的成品,大都制作成块曲。块曲的制造比散曲进了一大步,操作相对复杂,工序也较长。从性能上看,块曲明显优于散曲,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酒曲的不同部位可以生成不同的微生物,块曲能够让各种微生物更紧密地拥簇在一起,比如说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就喜欢在块曲中生存并繁殖。培育根霉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极有作用。

汉晋时代的饼曲,大多手捏制作。《齐民要术》记载的块曲制造已经使用了专门的曲模,当时称之为范。其中有圆铁范,径五寸,厚一寸五分,放之平板上,踏成曲饼。也有方范,如河东神曲制曲饼,就是方范作之。使用曲模,不仅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业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保证酒曲生产的标准化。

制曲中加入药材,是中国制曲工艺的一大特色。《齐民要术》对此曾着重记述,如大州白堕方饼法加桑叶、胡葈叶和艾叶为曲药,制作白醪曲时需煮胡葈汤,其中河东神曲方加入的药材最多,有桑叶、苍耳、艾叶、茱萸(或野蓼)。胡葈即苍耳,其叶用作曲药。

《齐民要术》对制曲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特别强调制曲房屋的卫生清净,要求曲房远离民居,以避免杂菌感染;草屋曲房的木板门要加泥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适宜菌种繁殖;同时要求制曲者要保持个人卫生,身上不能肮脏;团曲要当日使用,不得隔宿,以保持霉菌新鲜。这些要求反映了北朝时期在酿酒制曲工艺方面已具有很高的科学标准。

造酒法

《齐民要术》记述的造酒法有43种,其中神酒法9种,酿白醪酒法1种,笨曲酒法26种,法酒法7种。工艺大体相同,都属于米酒酿造。所不同者,主要表现在曲种选择、原料比例、入酿时间、成熟周期和酝酿繁易等方面,以此而形成不同的酒品种。很多人喜欢按照官方颁布的酿造程式,采用统一标准来酿酒,酒界称其为法酒。《齐民要术》对此有专篇论述。在而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法酒都成为古代酿酒业中标准化的概称。

从原理上讲,酿酒发酵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微生物最佳生命活动的过程,酿酒者都希望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获得最大的酝酿产率,因此,掌握最合理的发酵工艺,是保证酒产量和酒质量的先决条件。《齐民要术》在这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

首先,《齐民要术》强调了酿酒季节的重要性。古人喜欢按酿酒时间来划分酒类,并为之命名,如春季酿的酒称之为春酒,冬季酿的酒称之为冬酒,桑树叶落时酿的酒称之为桑落酒。一般说来,春、秋、冬三个季节都适宜酿酒,天气稍凉一点为好。当然,也有人把十月入冬以后的酿酒都称之为春酒,这只是一种习惯称呼。

酿酒注重季节,关键是在乎水温和水质,这是影响酒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齐民要术》格外强调:初冻后,尽年暮,水脉既定,收水则用。从酿酒的角度来看,水温偏低,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杂质就会减少,这使得酿酒温度较为稳定,不容易发生酒质酸败现象。古人酿酒,都喜欢使用这种季节水质控制方法,如今的绍兴酒仍用冬水酿制,并直接用生水投入生产,这是按照历史传统而形成的生产习惯。

此外,《齐民要术》还强调发酵温度的调节控制。酿酒者都知道,发酵过程要求在合适温度下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和酶促反应,因此,酿酒始终把温度看作是发酵的控制因素。冬季酿酒,有时温度过低,醪液不发酵,这时就要果断采取加温措施。《齐民要术》提倡采用适当方法来对酝酿中的醪液加热,是贾思勰倡导的一门技术。

现代人用高脚杯喝葡萄酒 那么古人呢?


葡萄美酒,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都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比起白酒的豪放硬朗,手握高脚杯、慢品葡萄酒的确算得上是件优雅柔软的事。

现代人用高脚杯喝葡萄酒,那么古人呢?王翰的《凉州词》说得很明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夜光杯,听着很高级很美貌的样子,这首诗你吟诵了千遍,可夜光杯到底长什么样?

多数人认为,夜光杯是玉做的。关于夜光杯的由来,不妨先来听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故事。

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记载,在周朝的西部有一个叫做西王母国的地方,当地的统治者叫做西王母,她不是我们自小灌输的神话里的王母娘娘,倒是《盗墓笔记》里描写的西王母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原型。当时,西王母邀请西周的国王姬满(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周穆王)来瑶池参加一个盛会,据说二人当时在瑶池之上,谈了政事,也互述了衷情,整体会晤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那关夜光杯什么事呢?在宴会席间,西王母赠给周穆王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叫做夜光常满杯,周穆王一看到这只杯子就爱不释手,它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质地光洁,一触欲滴,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用如此多的华丽辞藻堆砌形容的酒杯,就是名扬千古的夜光杯。

至于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千古之谜浪漫情事,后来再见面与否,这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夜光常满杯,倒是成为了夜光杯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溯源。

如今的夜光杯基本都是酒泉产的,经28道复杂工序炼制而成,耐高温,抗严寒,斟烫酒,不爆不裂;寒冬时,不冻不炸。盛酒后,色不变,味更浓,被称为白玉精。

说到这里,出于现代人的审美,也许你会有疑问,葡萄酒,比起玉石,和玻璃更相配吧。不错,在西方,古代玻璃是高级装饰品,而最早时候的酒杯是由金属、木头、甚至皮革制成的,直到15世纪,人们才开始使用拥有杯身、杯梗和杯底结构的高脚杯现代葡萄酒杯的雏形。

而到了今天,葡萄酒杯远不是我们想象中一个普通的高脚杯了,根据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会有不同类型的酒杯来满足品鉴的需要。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