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65.com酒文化频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以及关于少数民族酒文化专题。这篇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羌族的酒礼酒规》内容是我们酒库网小编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

羌族人喜欢饮酒,也善于饮酒,饮酒是羌族人的一种民间风气,大到宗教祭祀、还愿、冠礼、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修房造屋,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劳动、招待贵宾、朋友聚会等都以酒来助兴。

羌族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此外他们也饮白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咂酒是种低度的醪糟酒。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开口酒羌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男方相中某位姑娘后,请媒人去女家说亲。若女家同意,即向男方提出需办多少酒席。吃了此酒,双方便算初步定下婚事。

大订酒羌族婚姻习俗。流行于汶川、茂县、理县等地。吃过小订酒一段时间后,男方择吉日女方家备办酒席,招待其所有的亲友。同时,送去财礼,特别要送一份贵重礼物给岳母。在这个仪式上,男女双方商定婚期、婚礼等事项。WWw.jIuku365.CoM

羌族酒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古羌文化中包含着酒的醇香。从古到今,羌族历来就有自身独特的酒文化风格,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民间酒礼习俗


西藏是门巴族是生产地,节日也与藏族相同,因此门巴族酒文化颇具西藏风格,但也更具地方民间特色。

门隅及墨脱的门巴族人都喜饮青稞酒和米酒,墨脱门巴族人还很喜欢饮一种自酿的酒叫邦,又称育。根据酿酒的原料不同,叫法各异。如用达谢粉作原料酿制的酒叫达谢育,用鸡爪谷酿制的酒叫贡波育,用玉米酿制的酒叫阿香育。酿制过程是:将磨碎的玉米或鸡爪谷煮熟,待温热时,加入酒曲发酵;将发酵后的酒米盛放在特制的竹编酒漏或竹筒酒漏中,吊挂在火塘的一侧。酒漏下放一大铜锅,酿好的酒液便会一滴滴地滴进铜锅里,然后将酒盛入竹筒或大葫芦里保存。饮酒时,将酒倒入瓢中,再倒进碗里饮用。这种酒的度数低,酒味酸甜可口,人人都爱喝,系清热解乏的饮料,也是请客送礼的必备之物。

康波酒是门隅勒布地方的门巴族人在婚礼大典和喜庆场合中饮用的佳酿,酿制过程与米酒和青稞酒的酿制过程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酒要由专门的酿酒师酿制,酿酒师谓之麦吉波。酿这种酒时,由麦吉波在装满已发酵好的青稞酒料的木酒桶中插入一个竹编漏斗,与酒酿隔开,倒进清水,用一柄木勺在漏斗内不断搅和,将过滤渣汁调和均匀,再将调和均匀的酒舀入盛酒器具。这种酒甘洌醇香,十分可口。

门巴族人喝茶和饮酒的饮具以竹木器皿为主。当地产的大葫芦为盛酒的最好器皿。将小葫芦一分为二,做瓢,既可舀水也可舀酒,又可做饮具。在接待客人时,常捧上一瓢酒为敬。门隅及墨脱多竹木,竹筒为天然的水筒和酒具。每当亲朋相聚或婚丧嫁娶时,人们往往背着数筒或数十筒酒前往。家中酒筒的多少还常常作为是否富有的重要标志。木碗既是餐具,也是饮具。有一种叫古尔固的小口木碗是专门用来喝酒喝茶的。现在已从汉地和藏区传入瓷碗,但人们仍喜欢使用木碗,尽管一个普通木碗的价格比普通瓷碗高几倍甚至几十倍。门巴族善饮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干日常杂活、谈天说地,均离不开酒。清晨,一家人斟酒小酌,边饮边谈家事,商议活计;入夜,一家人围坐火塘边,或是请来邻里亲朋,欢聚同饮。这时,主妇要唱劝酒歌,全体应和,边歌边舞,尽兴而归。

除此之外,门巴族著名还有萨玛酒歌,以及其迎客的三口一杯习俗与新娘的夫家三道茶及婚礼上新娘的舅舅对酒的挑剔责难习俗饶有趣味。

我国少数民族酒礼习俗 布依族的米酒文化


酒在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布依族人会酿酒、好饮酒,更喜米酒。酒不仅是布依族家庭的日常必备品,更是他们在节日盛宴时、待客时必不可少的佳品。

布依族米酒的历史沿革

中国酿造酒的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民间酿造酒的行业,从以下传说得到证实。一是杜康酿酒。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二是酿酒始于黄帝时期。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三是酒与天地同时。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以上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布依族善于学习汉文化,据《布依族百年实录》记载:早在远古时候,居住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先民族就向汉族学习酿造酒的技艺,就会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酒曲,利用天然的泉水用米酿成米酒用来驱风祛寒、避邪除疫,庆祝丰收。

布依族米酒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历史悠久,与当时族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布依族居住地区社会生活发展史的见证。

科学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以培养滋生有益微生物,再以有益微生物菌落产生发酵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而生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己酸乙酯为主体的香味物质。它是布依族先民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布依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布依族先民农耕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布依族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认知,加强社会文化交流等具有极为重要价值。

民俗价值。布依族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促使了布依族人善饮、乐饮,进而形成了与之相应的丰富多样的酒礼、酒俗、酒令等民风民俗。

社会价值。布依族米酒酿造技艺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布依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布依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布依族米酒的酿造技艺,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济价值。布依族米酒作为地方优质农特产品,在市场出售,深得消费者青睐,生产者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生产费料酒糟还可以作为畜牧饲料形成绿色产业链发展,因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保健价值。布依族米酒品质纯正、清凉适口、回味悠长。长期饮用,具有防寒解暑、降压降脂、明目醒脑、舒筋活血和益寿延年之功效,是理想的饮用保健佳品。

布依族酒礼习俗

酒俗

丰收酒。凡是风调雨顺丰收的年份,都要酿造米酒,杀猪腌腊肉,到次年农历正月间,就邀请亲友到家来欢庆丰年,喝酒唱歌,名曰丰收酒。这一天主人家早早起床,准备好各种佳肴,等待客人的到来。客人陆续到来后,便被请到火塘边,大家围坐在一起,同时欢乐地唱起客气歌:米酒绿中央,开缸十里香,下河洗坛子,醉倒老龙王。就这样,主客互相祝贺歌唱,直到散席。大家拱手道别,并相邀来年到自家喝丰收酒。

拦路酒。在进布依族村寨必经之路上,由主方备酒恭候于路中,客至,先以酒歌劝酒,表示出主人对客人的欢迎,客人饮后方得进寨,有的主客双方还需对歌,然后才能饮酒过关。而进人村寨后,如客人初次来到布依人家,主人会敬上一杯茶,此茶实为米酒。如果客人将酒误认为茶一口喝进嘴里,务必将酒喝下肚;而不能将酒吐出,否则被认为不礼貌。如果客人知道茶中玄机,就可以恭敬的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在布依族的习俗里,这是布依族待客真诚的表现,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就越是高兴。

鸡头酒。当贵宾前来布依族家中做客,主人总会杀鸡备酒招待客人,此时的鸡头又称为凤凰头。入席后,主人向贵宾双手奉上凤凰头,客人接过后,先饮酒一杯,再把凤凰头依次对着其他人,表示大家共同举杯,一饮而尽。这样的习俗表现出布依族对客人的尊重与敬仰。

交杯酒。交杯酒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二人各持一杯,相互同时递到对方嘴边,并同时饮下;另外一种是主客各自举杯与对方持杯的手臂相勾,再将自己手中的酒同时饮下。这两种多是主人对客人敬酒时所行的酒俗,取交杯即交情、交心之意。还有一种是在集体的酒宴中,众人围坐,各持一碗同时顺同一方向举起至相邻客人嘴边,再同时饮尽,取心心相印,肝胆相照之意。

转转酒。布依族世代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转转酒是同一村寨,以家为单位轮流邀请外来客人喝酒的习俗。布依族有一家来客全寨亲的说法,所以这种转转酒在布依族村寨尤为盛行,谁家来了客人,这家的亲戚、邻居以及全寨各家都要轮流转到,否则视为不合群。这样的礼俗体现了布依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讨八字酒。讨八字酒盛行于黔西南布依族婚俗中。主要是指布依族男女青年经过恋爱、说媒后,双方父母已无异议,就要择出婚期。在定婚期前,男方家的媒人要到姑娘家来讨姑娘八字,女方家要在堂屋中的神案前摆上八碗便当酒(音Biangdang即家酿米酒),并将姑娘的年庚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压在其中一碗酒的下面,这时,主持人就请媒人去揭姑娘八字,媒人只能凭直觉去找,当揭起一碗若没有姑娘的八字时,媒人就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再揭,直至揭出八字为止,才能带回与男方八字合在一起,由阴阳先生推算出良辰吉日作为选定的婚期。

祭祀酒。布依族的葬仪活动少不了酒,办丧事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会带着酒水等一些礼品去丧家家里为死者吊唁,吊丧仪式过后,丧家就会置办酒席,哭诵祭文,而后,到了半夜之时,丧家还要请当地的巫师作法,让死者好升天,摩师在死者的棺材前悼念这经咒,同时后辈们时不时的给摩师酒杯里面续酒,直到摩师喝够为止,他就会将剩余的赏钱给后辈们,摩师会一晚上念咒,直到第二天出殡时候才停止,然后由家中的孝子提着酒碗和酒瓶,为抬着灵柩的邻居们斟酒,以表示对他们的犒劳,喝完酒之后,才将灵柩抬出去。

安葬好逝者之后,孝子还要在墓地旁边守着,摆一桌丰盛的小酒席献给死者,并且孝子还要给死者敬酒,吃完酒后方可离开。

酒歌

迎客歌。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便在碗里斟酒,双手端起,唱迎客歌为客人献酒,如:凤凰飞落刺笆林,鲤鱼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涵。客人若是能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悟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就要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

敬酒歌。唱敬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开场歌的内容大都是些客气词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摆了满桌,主人却谦逊地唱道昨晚灯花爆,今早喜鹊叫,都说要有客,贵客真来到本想杀头猪,猪崽瘦壳壳;田里去捉鸭,鸭被鹰叼啄;棚里去捉鸡,鸡被野猫拖;溏里去捞鱼,鱼被水獭捉贵客到我家,实在简慢多。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客人们也一一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内容多为感谢主人家的殷勤,祝寨邻平安、庄稼丰收、牛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主人家,岁岁好生活祝愿寨邻里,和睦享安乐;祝愿牛马壮,祝愿羊满坡主人真殷勤,让我坐上座,敬我猪腰肝,敬我鸡脑壳多谢呀多谢,主人麻烦多,我们转回去,定把美名说。一人唱一首,唱完后,大家各饮一口酒,要是谁不会唱,就罚饮三杯。

婚庆歌。布依族婚庆仪式中的酒歌分为4部分,它们分别是《开朝门歌》、《安桌歌》、《板凳歌》、《筷子歌》、《解壶歌》、《斟酒歌》、《敬酒歌》、《赞美歌》、《做客歌》、《栽花歌》、《盘花歌》、《答谢歌》、《留新媳妇歌》等等。

节庆歌。在布依族传统的宴客节庆之日,山寨中的家家户户都会兴高采烈地参加各种聚会活动,活动中不仅要推举出最好的男女歌手来唱贺丰年、祝福村寨,还要与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擂赛歌。这些酒歌以即兴编唱见长,歌手们根据所见景物,根据自己平常积累的对歌词,即兴编出唱词。既能够体现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又能展示村寨人们欢乐祥和的生活氛围。

丧礼酒歌。布依族丧葬礼仪,多以歌唱的形式展开。布依族的丧葬歌谣有比较完备的记述,还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和仪式,要遵循特定的风俗习惯:老人故去后,主人家(含本家)须忌荤三至五日,忌荤期满,请摩公唱过《开荤调》后,方能吃荤。人棺唱《人棺调》,立蟠唱《立播调》,女婿献羊唱《献羊调》,后辈敬献斋饭要唱《献斋饭》,致哀要唱《哭诉调》、《追叙调》,发丧前要唱《开路歌》,下葬要唱《下葬调》。葬后第一个清明节要祭坟地,唱《祭坟调》。布依族丧葬的每一过程,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都要遵循一定的习俗,都配合有相应的丧葬歌谣,成为我们了解布依族丧葬文化、乃至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我国少数民族幺佬族的重阳酒文化


我国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为重阳酒是幺佬族的传统酒精饮料,因此这天幺佬族的每家每户都会选出一些较好的糯米来熬酒,此酒酒香醇厚,滋味特别,说起来,这酒还与幺佬族乡亲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重阳酒传说

不晓得是哪朝哪代了,幺佬山乡被一些有钱人霸占了,广大的幺佬人贫穷困苦,日艰月难。重阳节到来了,一对在山窝里开荒种地,相依为命的穷苦夫妻,没鸡没鸭,没肉没酒,只有半缸底米,只好熬了三碗稀粥过节。他们夫妻俩各地吃了一碗后,正在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的时候,传来了敲门声。他俩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给我一点儿东西充充饥吗?夫妻俩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给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对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家穷,只有这碗粥了,你不嫌弃,将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气,一口气就把粥喝光了。老人暖和过来后,对夫妻俩说:谢谢你们了,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于是,他把重阳酒的酿制方法教给了夫妻俩,然后告诫说:这种酒千万千万不能卖呵!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年重阳节到了,夫妻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酿制出一种酒。这种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没有像别的酒那样变酸,反而越陈越香甜。打开酒坛,满屋子飘香。喝上一口,隔几夜嘴巴还留香。夫妻俩高兴极了,把这种酿酒方法告诉乡亲们。这样,幺佬山乡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为神仙交待过这种酒是不能卖的,因而市面上没有卖的。

据知,此酒沿用古代传统甜香型蒸馏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堪称苗族酿酒文化的缩影。同时兼具驱风避邪、祛灾祈福的神效,是如今幺佬族孝敬长辈、招待贵宾的上等饮品。

少数民族趣味酒文化:牛角酒


贵州东南一带苗族接待来客要敬献醇香可口的牛角酒。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规矩,要双手捧住牛角,一饮而尽,就会顺利进入苗寨。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群众,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将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当客人来到寨门路障(因怕逃酒,特用柴禾和桌子横放路上,作障碍)前,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便举起牛角酒相敬,同时另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初遇这种场面来客,见这大约装有500克酒的牛角,犯了寨规,还得罚酒一杯。其实牛角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米酒,醇香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尤其在盛夏喝一杯米酒,解渴消暑十分痛快。

敬你啊,美酒,我的亲人!欢迎你到苗寨来能歌善舞的大姑娘、小伙子用牛角满满斟上一角酒,和着葫芦笙的音乐节拍,跳着踢脚舞,唱着祝酒歌过来了。你若是爽爽快快接过酒杯来,说声谢谢,仰脖将酒一饮而尽,那么,好客的主人就会翘起大姆指夸奖你是好样的。若你不肯喝,主人会将过程再来一遍,你便再也不好意思推辞了。

少数民族酒文化_各个民族酒文化知识


少数民族酒文化_各个民族酒文化知识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青裸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记安息国,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史记.大传》又说: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稽。可见当时当地酿酒业之发达。《汉书.西域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后,武帝与西域和亲,公主嫁乌孙国主昆莫,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人。乌孙族最初活动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葱岭北,辽代以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载:王与之酒泉,杜预注:周邑。《水经注.河水二》: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酒泉,其水甘若酒味也。世若无酒,不会以酒喻之,说明当时酒在民间生活中已很普遍。酒泉地区当时是少数民族地区。

葡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才开始在国内广泛引种的。葡萄酒的酿制法,于唐太宗时由西域传入长安。后人传说来自西域高昌国。高昌在唐代的辖地西包库车,东抵哈密东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阗,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新疆地区。高昌国是今维吾尔族的先祖回鹘人的一支西迁建。《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唐延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晋张华《博物志》称:西域有葡萄酒,积年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隋书》和旧、新《唐书》都说西域高昌国盛产葡萄酒。当时汉族人中,只有与西域毗连的凉州(今甘肃西部)才仿造葡萄酒。北宋末年朱翼中所著的《北山酒经》中所说的葡萄酒,只是以葡萄酒酿造法为工艺,以粮食为主料,以葡萄和杏仁为辅助香料制成的酒。直到明代,纯粹的葡萄酒才在内地广泛酿造。

烧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元代经西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主要的烈性饮料。

奶酒又称乳酒,是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等牧业(过去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以马、牛、羊的乳汁发酵加工而成。自然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不高,不易醉;以蒸溜法制成的奶酒浓度高,酒劲大。《鲁不鲁乞东游记》中记载的奶酒制法是:把奶倒入一只大皮囊里,然后用根特制的棒开始搅拌,这种棒的下端像人头那样粗大,是挖空了的。当他们很快地搅拌时,马乳开始发生气泡,像新酿葡萄酒一样,并且变酸和发酵。继续搅拌,提取出奶油,当它有辣味时,就可以当酒喝了。奶酒最初产生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以皮囊盛奶,在游牧颠簸的过程中乳汁变酸发酵成奶酒,被牧民发现而利用和进一步加工,流传至今。据《史记.匈奴传》称,其攻占,斩首虏赐一壶酒,可见当时酒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已普遍应用。匈奴人饮的酒,除汉王朝送的以外,主要是乳酒。《匈奴列传》说,汉文帝时,中行说投降匈奴,向单于献计,要他摒弃汉王朝送的酒食,以示不如酶之便美也。就是乳汁。蒙古人饮用马奶酒的记载,最早见于《蒙古秘史》,该书说成吉思汉第十一代先祖布旦察尔,曾在通戈格河畔游牧的一个部落中饮用过类似于马奶酒的额速克。《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的记述。忽迷思即马奶酒。清基城主人《出塞集.塞外竹枝词》注说,蒙古人以马乳酿酒,每饮必烂醉而后已。可见马奶酒不仅多,而且好喝,否则不可能每饮必烂醉。据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补肾活血、助消化,而且对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和肺结核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至现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饮马奶酒。

用酒曲酿酒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中国。法国人利用酒曲生产酒精,已是公元十九世纪末的事了。他们过去造酒,是利用麦芽淀粉糖化的方法。中国人用酒曲造酒比欧洲人早3000多年,这当然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史有关。但是以麦酿酒,却出现较晚。《唐书.党项羌传》载,党项人求大麦酿以为酒,是中国北方有麦洒的最初记载。

街心酒、捏酒,盘点你不知道的少数民族酒趣


我国少数民族通过民族融合,近些年来与汉族的差异越来越小,但传统习俗不可遗弃,例如饮酒,各民族仍有许多你也不知道的酒趣。

少数民族酒趣之牛角酒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群众,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将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当客人来到寨门路障(因怕逃酒,特用柴禾和桌子横放路上,作障碍)前,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便举起牛角酒相敬,同时另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初遇这种场面来客,见这大约装有500克酒的牛角,犯了寨规,还得罚酒一杯。其实牛角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米酒,醇香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尤其在盛夏喝一杯米酒,解渴消暑十分痛快。

少数民族酒趣之街心酒

哈尼族的街心酒规模较大,一般都有上百人参加。每当农闲季节,云南省元阳县哈播乡一带的哈尼族群众,便开始举办象征团结、吉祥的街心酒节。街心酒,一般选择村寨中较为宽阔的街心作活动场所。酒席摆有100多米长,桌上摆有各类蔬菜和肉食,两旁设有长条木凳供人坐饮。在为期两天的节日里,从上午10时开始,全寨人便欢聚在一起饮酒、叙谈、祝福。谁家有困难或第二年有何新打算,可以在此提出,以便得到帮助。

少数民族酒趣之竹管酒

在傣族居住的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别具特色的竹管酒。逢年过节,傣族群众在一起饮酒取乐,他们将一大陶罐酒置于空地中心,然后一部分男女团团围住,用根约一米五长的细竹管伸入罐内吸饮;另一部分人则在一旁欢歌起舞,为之助兴。两部分人边舞边饮,相互交替,反复循环,十分热闹。傣族群众认为,这样饮酒,象征着全寨的团结和睦。

少数民族酒趣之三杯酒

当您走进土族人的家门,主要就会热情地向您敬酒三杯。这是土族人的礼节,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主人总是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并轮流向客人敬酒敬菜。按土族人的习惯,杯中酒、碗里饭都要喝光吃尽。如果主人还要添,你可把碗上的筷子摆成十字,意思是实在吃不下了啦。向主人道谢时,主人在大门口又向每位客人再敬酒三杯,叫送门酒。土族人风俗,如果客人右手中指蘸三次酒,对空弹三下,就可换喝这三杯酒。

少数民族酒趣之捏酒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一种捏酒,是当地普米族群众用来款待客人的美酒。捏酒气味醇香,甜蜜可口,营养丰富。这种酒用小麦或包谷籽经水浸泡后,在锅内煮热,捞出来凉一会儿,拌上酒曲,装进陶罐里发酵。到要饮酒时,从陶罐盆内或锅里,用手捏揉,将全部将汁挤出,冲上凉水,滤去渣滓,再在灰白色的浆液里调配蜂蜜,就可以饮用了。

少数民族酒趣之马奶酒

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牧民,从古至今一直把马奶酒当作甘美的饮料。每年夏秋产奶季节,牧民家家都酿制马奶酒,贵客临门,必定用它款待。凡是品味过马奶酒的人,无不赞美它的美味可口。马奶酒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效。蒙医用它治疗腰痛、胃痛、肺结核等症,疗效显著。

少数民族酒趣之醋酒

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和怒江峡谷一带的傈傈族,最喜欢喝一种自己酿造的醋酒。每当宾客来临,也往往以醋酒相待。醋酒主要用玉米、高梁或小米为原料。制作方法是,先把粮食煮熟,冷却后拌入适量酒曲,装进洗净的大瓮中。封口发酵七天左右,待发出很浓的酒香时,就可以取出一些酒糟,兑进温水,再用竹瓢出汁液,便是食用的醋酒了。这酒只有十七度,味淡而略回甜,富有营养,是当地傈傈族群众不可缺少的饮料。

少数民族酒趣之交杯酒

在苗族村寨进出谁家都喝进门酒,出门酒。而且只准主人敬客人,不准宾人敬主人,真是个只准招架,不得还手,但宾主双方可喝交杯酒。喝交杯酒。喝交杯酒有两种喝法:一是双方将自已手中的酒喂至对方嘴中;一是宾主手腕交叉,同时喝各自手中的酒。

少数民族酒趣之闷锅酒

哈尼族的闷锅酒,既是款待客人的佳品,又是一切喜庆节日的主角。扎勒特(十月年)到了,寨子里要举行只角奇(轮流喝酒)。在这个节日里,全寨人每家都做一桌美味佳肴,抬来摆在街心里。全寨的男女老幼便自动聚拢,自愿组合品尝喝酒。席间,老人们品着回锅酒,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动听的酒歌。当一户人家盖好新房,客人们喝下一口闷锅酒,便会喝出几串贺新房的歌。更有意思的是,玉车(哈尼族支系)青年要交朋友,要谈恋爱,闷锅酒又成了牵红线搭桥的媒婆。哈尼人的闷锅酒是在甑子里滴成的。哈尼人在酒宴上也要往尊敬者盛满酒的碗里滴上几滴,以表示酒源不断,友谊长存。这一点,你来哈尼人家做客时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在未滴之前举杯,以免辜负了哈尼人的深情厚意。

少数民族酒趣之笑酒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瑶族群众,性格活泼,语言幽默,逢年过节保留着其少数民族少有的独特习俗吃笑酒。在宴席上,酒过数巡,兴味正浓时,高潮出现了。饮酒人们的彼此之间必须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讲一段言简意赅的话,或者哼一段比较简短的曲调,巧妙地以比喻的手法,转弯抹角,含蓄而风趣地揭露同席中某一个人的短处,带有嘲讽之意。有趣的是这些被挖苦的人,非但不恼愠,而且灵机一动,笑着进行快速反击,以同样的方法回敬对方,引起同席就餐者捧腹大笑,弥温着欢乐的气氛,加深了友谊,达到了团结和睦的目的。

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是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宝地,第一缕幽幽的酒香就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茫茫林海中飘起的。因此少数民族虽然物质不一定比较富足,但饮酒方式确是多样的。

盘点中国各民族独特的酒礼习俗


中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精髓便是礼、德,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酒礼与酒德,在中国各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则谦和地说:年轻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示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矩。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才能入座。给客人添饭时勺子不能碰响锅,免得客人担心饭少不敢吃饱。每次夹菜,都得由陪客的长者先给客人把最好的菜夹到碟中后,其他人才能依长幼之序夹菜。年轻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

满族人结婚时要喝交杯酒,入夜,同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去娶亲时,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在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还要摆谢亲席,将做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有两人抬着送到女方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妇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用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

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青海土族在招待贵客时,讲究三杯酒,即客人进门饮三杯酒洗尘,客人上炕就坐入席(有炕桌摆酒莱)饮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辞时饮上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饮而尽,表现出豪爽真诚,主人很高兴;不胜酒力的,只须以左手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神、领情和致歉,主人绝不勉强因为不能饮者强饮之则无快乐,可谓体察入微。

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

赫哲族是中国唯一的以江河捕鱼业为主要经济从业的少数民族,他们待客饮酒时少不了名贵鱼馔,有向客人敬鱼头表示尊重的习惯。席间鱼肴的鱼头朝向客人,主人敬酒后,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请客人先品尝享用。若吃刹生鱼,则不上鱼头,但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

我国南方地区的祭拜的酒礼习俗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以致今日,祭拜的酒礼习俗在我国各地仍然十分重要。

我国南方,升梁有严格和一般之分。严格的是升子午梁,采梁要讲究,梁的木材宜粗、大、直、坚。采梁时辰在历书上有规定。时辰到了,请木工师傅采梁。先锯出梁头多余部分,后锯出梁尾多余部分。这两个多余部分不能丢掉或移做他用,要拿到神堂保存起来。木工师傅把梁刨光滑后漆得鲜红放在架上,梁头放在何方向都要按历书上的规定去做。

升子午梁要在修建之初,用竹木搭起坚固的梁架,把梁架起。梁架起后才建墙壁。梁升多高,这屋就建多高。梁升定后一点不准移动。升子午梁的时辰比升一般梁的时辰讲究得多,必须按历书上所规定的去做。升一般梁,就是建墙壁到一定高度,择个吉利日子升梁即可。升梁的时辰一定要选择在正午12点钟之前。不管子午梁或一般梁,梁总是要油漆得鲜红,梁上面贴上写有贵人到位、紫微正照、升梁大吉等红纸。升梁前,宅主杀公鸡,做米糕,用新毛巾、新面盆旺梁(即洗梁)。旺梁时泥水工祷祝词是:

旺旺梁头,主家代代好风流;

旺旺梁中,主家代代做富翁;

旺旺梁尾,主家代代有福气。

旺梁后还要拜梁。用新置的八仙桌,桌上放一只谷斗,用红纸条写上贵人到位、姜太公在此、紫微正照等,把红纸条贴在竹签上,将竹签插在斗中。拜梁由宅主行三跪九叩之礼,也有请本族好命的男人拜梁的。拜梁时奠酒祝词:

一杯酒,祝梁头,代代子孙出公侯;

二杯酒,贺梁中,代代子孙出相公;

三杯酒,贺梁尾,代代子孙着朝衣。

拜完后还要说大吉、发财之类的好话。旺梁、拜梁结束后,便开始升梁。升梁时辰一到,泥水工分为两排,站定在上梁架上,由两个师傅各在一端叫高升!主家或本族好命的男人在梁下面双手举梁,同时齐喊高升!泥水工们把梁传递上去,同时齐喊高升!高高升!梁徐徐上升,待升到适当的高度时,两端一齐放下,两端梁头刚好砌到坐紧,坐紧后不得再有丝毫移动,接着鸣放鞭炮,升梁到此完成。升梁后,宅主家要给师傅红包,煮糖水粉款待众人。

我国各地区的丧葬酒礼习俗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丧葬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地区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已逝故人,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在我国,旧时认为酒有沟通天地的灵性,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到了阴间,世人为其供奉酒食,死者便能享用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及长久以来我国流传着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民族都存在着丧葬礼俗中用酒祭奠死者的习俗,以表达生者对其的哀思与敬意。因而人死后,人们常常要举行丧葬礼仪,并用酒祭奠死者的亡灵。在其中,丧葬酒尤为典型。如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主人家当然得置办酒席,盛情款待吊唁的宾朋,名为开吊酒。这便是一般我们俗称的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吃豆腐饭。一般席上都吃素食,同时酒也一定是少不了的。此外,在死者出殡前还要喝动身酒以及下葬以后主人家酬谢送葬者的送葬酒。此后,每逢做七和忌日,也都要以酒成礼,以酒来纪念死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其实,丧礼中为死者奠酒的仪式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当时先人拿酒肉供奉亡灵,把酒倒在地上献给死者喝,其中隐含着为死者饯行之意。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死亡是另一种远行,是以阴间为目的地的不归之旅。丧葬酒俗历经千年,不断流传、演变和发展。

关中和陕北出殡最忌棺材见太阳,在出殡之日的凌晨就要起灵,于东方微明、太阳未出时就要下葬。但关中的韩城则要在午后才出殡,陕南一般也是午时过后起灵。启动灵柩时要吹奏哀乐、鸣放鞭炮,孝子在礼宾生的指引下,跪在灵前明烛、拈香、烧纸、献饭、奠酒,读起柩文。全体孝男孝女大哭,在礼宾生一声起灵的号令下,孝子和众乡邻迅速将灵柩抬起,移出门外,平稳地安放在棺罩内。

安徽奠祭之日,宾朋齐集,丧家设宴款待宾客。皖南歙县民间,一定要等所有亲属到齐,方能大殓。入殓时,用白布将尸体吊入棺内;尸体摆正后,将死者头部裹着丝绵的嘴巴处剪开,俗称开密口。此时,儿孙披麻戴孝跪献果盒,将少量糕点放入死者口内,并滴洒告别酒。富有之户,让死者口含珍珠,左手持金,右手握银,以望来世更富有。

祭奠亡灵是追悼死者的重要仪式,皖南徽州特别讲究,故称之徽祭。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丧祭,通常由12位礼生组成,一行顺序进入灵堂,俗称牵羊祭。礼生各有职司:正、副赞各一人(又叫通,即祭礼的司仪),分立于上堂左右的高凳上,指挥祭礼进行;正、副引二人,正引在前,引导主祭的孝子行跪拜礼,副引在后,司樽、司盥、司祝(读祭文)、司帛各一人,无职小礼生四人。祭堂设上、中、下三案,置香烛,陈山珍海味祭菜和猪羊。两廊置盥具、酒樽等。一切仪式均按正赞所发号令依次进行,有条不紊。讲气派的人家,尚有用虾须祭的。虾须祭由16位礼生组成,分两行进入灵堂,故名。礼生的职司分工大致与牵羊祭相仿,仅增加了引、樽、盥、祝四人。因为虾须祭时间长,走动频繁的礼生须轮流替换。这两种祭礼形式,均有徽州特色,外地人称为徽祭。

谢孝。丧事办完,通常在五七之后,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宴酬谢丧期办事的人。亡者若为过60岁者,即为满寿、全寿,酒宴往往办得隆重热闹,称为寿酒。客人往往将用的盏打碎了,寿便到了。另外主办人家还要给来客一条白毛巾(旧时多为土布大手巾)。孝子守孝三年不饮酒、不看戏、不娱乐,以灰布鞋为标志。满三年大祭,烧灵位除孝,变常服。

广东白事酒席,先上三牲(猪肉、鱼子、鸡子),一般不必多拘泥。客家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青菜。酒席用酒,红事喜庆用酒不拘,但白事酒一般只用黄酒和白酒。饮白事酒时,忌猜拳行令、喧哗及饮醉闹事。

中国的丧葬酒礼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细颈陶酒壶,就是一件随葬的酒器,也是开始在丧葬场合使用酒和酒器的证明。

循乎礼、合乎道 我国各地不同的开席酒礼习俗


一般我国酒席分为好几个阶段,这开席酒顾名思义就在第一阶段。我国酒桌礼仪复杂,仅开席酒,我国各地区便各不相同。

山东地区

山东人好客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山东等地区,酒桌礼仪也是相当考究,一般开席酒是6次,叫六顺,最近流行7次,7寓意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高升的意思,图个吉利,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河北、河南地区

河北、河南等中部地区,部分地区酒文化颇为相似,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3杯,叫酒过三巡,这3杯叫做入席酒,喝够3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就会自然带动起来,所有人三巡过后,才能开始敬酒。

东北地区

有的开席酒是喝2次,这样喝法大多数,2次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东北,开始主陪先带大家喝1次,然后次陪再带大家喝1次,正好2次后开始互敬,但有时会有人出来感谢大家或代表什么的带大家喝,然后再有人出来...而且每次都是直接喝掉1杯,叫做打个样,其他人跟着喝就好~爽快。

津京地区

有的地方,不怎么讲究开席酒,例如津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开席主人先说说祝酒词什么的,然后带大家一起喝1杯,接着就是互敬,不过这第一杯酒也还是有说法的,这杯一定要倒满,叫酒满心实,然后大家开喝。

江苏、安徽地区

也还有喝4次、6次、8次的,都有不同寓意,例如4杯在江苏、安徽等华东部分地区盛行,取事事如意的寓意。例如素有中华酒谷之称的安徽亳州,以古井贡为代表,推崇用古井贡特制举一反三酒具喝酒,将道家思想与喝酒相结合,追求自然健康的饮酒体验。

山西地区

山西等西北部分地区,有一种说法叫打排子,就是主人入席先起身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轮流敬酒,接着是另一个人起身如此轮流敬酒,如此这样轮流来,这样就能不冷落每一个宾客,以及一些地区开席酒会根据具体情况定,例如少数民族地区,你帅和不帅,开席酒和过程中被献酒次数都不一样。

惯以喝酒王者之称的东北倒也没有太惊悚,倒是山东和河南,上了这两个地方的酒桌,尤其是以客人的身份,想不喝醉都很难。因此喝酒的人,最怕到这两个地方。

我国古代的酒礼习俗及历史典故


在当代,古代的酒礼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现在宴会上碰杯即为酒礼。

酒礼典故

传说,钟毓和钟会幼时,一次,他们都以为父亲睡着了,遂邀约偷喝酒。其实父亲并未熟睡,不过是想窥视他们兄弟二人偷喝酒时的情状。父亲发现,毓喝酒,拜而后饮,会则饮而不拜。于是各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个典故很有趣,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所以,饮酒不能失礼。

古代酒礼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而随着现代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中国酒桌上的礼仪也随之改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酒礼文化。

我国各地区的寿诞酒礼习俗


我国古代有所谓五福之说,即福、禄、寿、喜、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就已经出现了献酒上寿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直至如今,我国各地区仍有寿诞庆祝的酒礼习俗。

贵州

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陕北

陕北为老人祝寿时还有唱词,儿子捧酒唱道:双手端着酒盅盅,孝敬父亲老寿翁。祝您福如门前长流水,祝您寿比岩畔不老松。

北京

北京人为老人祝寿,须备寿面、寿桃、寿酒。寿面是做寿时必备的食品,或者在馒头铺定做,或者自备。面条绵长,寿诞吃的面比平时的面更细更长,所以又叫长寿面。寿面要求长三尺,每束须百根以上。面条做好后,放置在一个大盘中盘成塔形;顶部成桃形,上插一个寿星供花;下面罩一个红绿镂纸拉花,或花色剪纸或寿字。寿宴上,必定以寿面为主食。吃面时,以黄花、木耳、蘑菇、肉、鸡蛋等打卤汁,与面一起搅拌而食。寿桃也是办寿时的专用食品,是桃形的馒头,顶部涂红点表示喜庆。庆寿时必须将寿桃陈于寿堂几案上,九层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寿酒即用以祝寿的酒,也指寿宴上所饮的酒。因酒与久谐音,所以人们以酒祝人长寿。寿宴中所用之酒,不论品种,均称寿酒。办寿时,寿酒必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共饮。

浙江

如逢十之大寿,亲友送寿礼,往往用红纸剪出寿字,放在寿礼上。其中外甥和女婿必须送厚礼。女婿一般除送肉、鸡、鸭以外,必须送福寿糕、寿桃、红烛、切面。在洞头,已出嫁的女儿的寿礼最讲究,要给寿庆的父母送一身质量较好的衣料、一对大红烛,还有猪脚、线面、补酒等。

江苏

如东民间做寿,必须中面晚酒。中午来客吃面,另有四盘炒菜;面先供神前,为糖面,上面插长春花。而后,第一碗面给寿星即过生日的人吃。晚上来客喝酒,八个冷盆,第一个上桌的热菜则为炒面。如东尚有祝寿偷碗之俗,若做寿者在80岁以上,做寿时要多买若干碗,以备祝寿者偷。碗多由家长为自己的小孩偷回去,一般一个小孩可偷一只。若是百岁老人,则可专窑烧制寿碗以供人偷。民间以为此举可以从寿星那儿借到点儿长寿的光。

我国地域酒文化 厦门地区的酒礼习俗


厦门人大部分都不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厦门人虽喜欢饮酒,但酒俗很好,喝得醉如烂泥或乱发酒疯的是极少数的。

导致这种酒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基本上把酒当作药物来看待。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老人和产妇,是有益的。因此,厦门过去有名的酒是药酒,春生堂、万全堂、松筠堂都是以酿制药酒着名的。时至今日,厦门酒厂的固本药酒仍非常畅销。就连高粱酒和米酒,厦门人也首先从药性来看待它们。高粱酒是凉性,败火;米酒则热性,易上火。火牙痛,几口厦门高粱,第二天居然也就好了。还有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用酒浸泡,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至于逢上霜降、立冬、冬至、清明等节令,那更是非要喝上两杯药酒不可。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

产妇一般喝老酒。厦门老酒指糯米酒,多是龙岩的沉缸或福州的蜜沉沉。糯米酒度数低,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产妇作月子,一天至少要喝两次。厦门产妇最经常的食物是面线煮鸡、鱼、肉之类的营养品,往往在烹煮中要掺进老酒。一个月子,喝它一二十瓶是极普通的事。

甚至小孩也有被要求喝酒的时候。孩子长到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厦门人称其将转大,父母往往要买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而且必掺些老酒或药酒,或高粱酒。

酒除了当药喝,还常被作为药来使用。手指头烫伤。立刻倒一杯高粱酒,将指头浸泡其中,不但止痛,而且消毒,不起泡,不发脓。不能浸的部位,则可用草纸浸酒敷在上边。若是脚拐了,扭伤拉伤,就用高粱酒涂擦按摩伤处,对舒筋活血,还真有些功效。

在这种以酒为药的观念指导下,厦门酒徒虽多,更有不少每日必饮的酒仙,但酒俗良好,值得称羡。

当然,对于爱面子而又热情好客的厦门人来说,酒也是待客不可或缺的饮料。婚丧喜庆的大日子就不必说了,即使平时的亲朋往来,也总要治酒款待。酒席之上,厦门的规矩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这对于那些没有酒量的人,无疑是救命的福音。只要你别逞强,守拙以待,多少敬酒都是可以对付的。对方如果要强迫你干杯,自会有人出来解围,或说酒不要勉强,或是干脆把敬酒干杯,被敬随意这句俗语念一遍给敬酒者听,对方只好作罢。不过,如果你不知规矩,抢先敬酒,干了杯,那就会被认为会喝,别人敬你的酒时,就可以要求你干杯。这时,你就很难拒绝了,席上的人也会认为你藏量,不再出来念规矩,你就可能喝过头。厦门人称那种好出风头的人为风龟。酒席上的风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灌醉,大出其丑、因此出席厦门的酒宴,即使你有一定的酒量,也不宜太早就起来敬别人的酒有非敬不可的,亦宜留待酒席将尽时再敬。在厦门的宴席上,先敬酒被看成是一种身份名誉的象征,只有主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才先敬酒。如果不是,而抢先敬酒。就会被视为风龟。

亲密朋友相聚饮酒,有时也猜拳,都用闽南方言。有一条规矩,叫拳不离拇。拇,指大拇指,无论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则必须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规了,叫着出土拳。必须把酒杯端起,闻酒一次。也不准喊五,喊五被称做女人拳,也要闻酒。

近年,厦门的酒风更趋温和。烈性酒的销量大幅下降,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酒席上强行敬酒的基本上看不见了,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却纷纷上宴席。一律可以充作酒来相敬。谁愿喝什么就喝什么,彼此自由,相互尊重,使宴会更加轻松愉快,也对人的健康更为有益。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作为一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早已蜚声海内外,一年四季游客如潮。但中国自古有入乡随俗的习俗,到了厦门,怎能不知厦门酒俗?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