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川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红川酒兴于元朝》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由于红川酒在甘、川、新、陕等地享有盛誉,因而许多酒店为招揽顾客,都要挂上“地道横川烧酒”的招牌。河西走廊、兰州、定西、天水等地很多酒楼、饭馆都以“横川酒家”、“横川酒馆”为招牌,“横川烧酒”的幌子随处可见。
红川虽盛产白酒,但在众多的酒坊中唯“春和涌”烧坊较正宗,并以其品质和知名度为客商所争购。那时,“春和涌”是少数殷实富裕人家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
而对于“春和涌”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元朝中期,山西杏花村有一姓杨的商人做生意路过这里,发现红川一带气候湿润,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林茂粮丰,水质优良,酒的生意比较红火。于是高兴地跑回故乡带来徒弟和伙计,采用当地珍珠龙泉井水,在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汾酒的酿造工艺,一举酿出了香气扑鼻的烧酒。当时地方官吏曾作为珍品上贡朝廷。从此,这位杨姓商人便在此地安居乐业,开办作坊,酿造烧酒,商号就是“春和涌”烧坊。
这家酒坊不仅酿造技术高超,而且还独占珍珠龙泉的优质水。这口井的水夏凉如冰,刺人肌肤,冬如温泉,热气蒸腾,遇旱不枯,逢涝不溢,清亮如清晨露珠,壶内煮沸无水垢。
民国初年,“春和涌”烧坊由传人容向荣(陕西宝鸡人)继承。以“春和涌”烧坊出产的“横川烧酒”为代表的酿酒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方圆五十余里不少村庄办有酿酒烧坊,工艺主要采用清蒸清烧法,产品畅销陕、甘、川等省。容掌柜于1938年去世后,由陕西宝鸡人何近仁继承,引进了“西凤酒”的酿造工艺,使“横川烧酒”质量更上了一层楼,成为陇上名产,向我国销售,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建国之后,当地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工艺和珍贵遗产,在“春和涌”烧房的基础上,组织老传人、老师傅、老酒工燕志民、何尚文、周宗贤、王俊清等人成立了国营成县红川酒厂。继承和挖掘了横川烧酒的传统工艺,研制生产了清香型红川大曲,在国内市场畅销不衰,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
jiuKU365.com延伸阅读
红川酒厂的简介
1983年,经甘肃省经济协作办公室与四川省有关部门联系,红川酒厂派出技术人员去四川泸州老窖酒厂学习,同时请来该厂老技术人员姚荣华长期驻厂,在生产车间现场操作指导。将原生产清香型白酒的发酵池改为人工老窖(即原青砖墙改为窖泥墙,池底变为黄泥底),低温制曲改为中温制曲,发酵期由原来的15天增加到了60天,延长了陈贮时间。
这种香型、窖池、制曲、发酵期、贮存期的改造创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的方法,使传统工艺和国家名酒先进工艺相结合,生产的浓香型“红川特曲”,具有浓香四溢、干冽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于1985年和1988年分别被评为甘肃省优和商业部优产品,为古老的名酒赢得了荣誉。
1998年11月,在甘肃省红川酒厂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改制,组建了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甘肃省白酒酿造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
在新的运营机制和市场形势下,公司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年来有40余名技术骨干到四川、贵州等国家名优酒厂参加学习培训,并请国家知名的白酒酿造专家来厂讲课。同时,在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国家名酒剑南春的工艺,在原配方(高梁、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米、糯米,使酒具有五粮香气。用小麦制大曲时,加入大麦,提高制曲温度,保持入池淀粉浓度高,出池淀粉浓度高,水份、温度、辅料用量适度。延长发酵期,由原60天延长到70天。在调酒时将酱、浓香结合,生产出了满足消费者口感要求的兼香型酒。
根据市场的需要,公司先后开发研制了二十余种高中档“绵绣陇南”、“金成州”、“成州酒”等系列白酒,受到了酿酒专家的好评和用户的欢迎。其中,“成州酒”被陇南市委、市选定为全市接待用酒。
红川特曲的简介
红川特曲美酒是在原红川烧酒和红川大曲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生产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酿酒方法,科学配方,精心酿造而成。人们称这种酒的特点是:酒色透明,状若清露,窖香浓郁,味长回甜,尾净不涩。有“冽酒产红川,盛名贯九州”,“甘泉佳酿,独占酌风”之誉,历来畅销于甘、陕、川三省。
红川特曲酒是以优质高粱为主料,以新鲜稻壳为辅料,以小麦、大麦、燕麦混合配育的大曲,加当地甘泉酿制。
红川特曲酒于1979年在甘肃省酿酒技术会议上,曾被评为全省名酒之一,1980年被评为全省清香型酒的前列名,1985午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又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并始终保持这一称号。目前,红川特曲酒年产量达560多吨,销路扩展到西北各省区。
红川酒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安史之乱时,杜甫由秦州(今天水市)迁移同谷县(今成县)避乱。他在《发同谷》一诗中对此处作过这样的描写:山清水秀,气候湿润,农桑兴旺。
事实上,对于这里的景色,诗人仅仅记录下了视觉上的一些感受,而真正让他流连忘返的,却是成县的红川烧酒,也正因此,才有了“酿得万家合欢液,愿与苍生共醉歌”的千古绝句。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借美酒排遣抑郁的心情,更可以透过诗句领略出诗人对红川烧酒的赞誉。
红川镇地处陕、甘、川通道的咽喉,和丝绸之路有着不解之缘,这缘由的纽带,便是红川的烧酒。“酒坛过路,香飘十里”,红川酒成为丝绸路上商客的必备,酒香沿丝绸之路,远
据文献记载,成县红川镇,古名横川镇,因其川横贯东西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酿酒历史:清乾隆六年编纂的《成县新志》说,“至横川,称都会于东,为百货所集,川之花棉,陕之布匹,悉货于是,而火酒之烈,尤四方之共推者矣”;
《名食指南》说,“横川烧酒,甘肃名酒,历史悠久,产于成县”,此酒以优质红高粱为主料,“用珍珠龙泉井”之水酿成,素以“酒色透明,状若清露,醇香四溢,味长回甜”而闻名甘、陕、川诸省;明代时有“烈酒产横川,盛名贯九州”之誉;明末清初年间,横川镇一带酿造业已具相当规模,如“春和涌”、“陇丰海”、“顺合源”等,烧酒作坊达三、四十家。
凌川白酒产地,凌川白酒怎么样,凌川白酒好喝吗
凌川白酒产地,凌川白酒怎么样,凌川白酒好喝吗?凌川白酒为辽宁省锦州市的名产,以高粱为原料,用麸曲为糖化剂,酒液澄清透明,清香中含有酱香。
凌川白酒怎么样
早在1955年,凌川白酒就被评为辽宁地方名酒,1963年在我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评为国家优质酒,并获银质奖,1979年被评为辽宁省名酒,1984年获轻工部银杯奖。凌川白酒物美价廉,自1952年就已远销日本、法国、港澳地区,曾在巴西、叙利亚展出,颇有声誉。
凌川白酒好喝吗
凌川白酒以高粱为原料,用麸曲为糖化剂,添加生香酵母,发酵21天,经缓慢蒸馏、贮存、勾兑而成。酒液澄清透明,清香中含有酱香,入口柔和,甘洌爽净,回味绵长,其色、香、味俱佳,富有自然感,风味独特。
锦州为大凌河、小凌河所环绕,因河水水质优良,为酿制美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记载,今日凌川酒厂的前身——同盛金烧锅,建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当年,这里酿制的白酒已远近闻名。解放后,几经修建,成为知名的凌川酒厂,白酒的产量不断提高。
贵州的酿酒起于何时?
据现有资料可知早在二千一百年的战国时代,贵州的青山绿水间就无处不飘美酒香。据文献载,当时贵州一带就生产一种拘酱酒了。汉代,贵州的酿酒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史载,汉武帝曾品尝过古仁怀产的酒而大加赞赏。南北朝时期,这里已能酿出酒精浓度较高的酒。隋唐五代时期,又出现一种“女酒”。古代是指煮酒的女奴,后渐渐为酒之名。宋代,朱弁《曲淆旧闻》就记有当时的二百种名酒。而产于今贵州一带的“牂牁酒”和“风曲酒”已颇负盛名。元明以后,特别在清代三百年间,贵州酿酒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在清初的小说名著《镜花缘》里记有当时全国的五十余种名酒,其中就有贵州的苗酒和夹酒。关于苗酒,乾隆《贵州通志》说,主要产于都匀府各属,为苗族、布依族人民酿造饮用,“色红而味醇厚”。李宗(日方)《黔记》说,夹酒以粮食为原料。“初用酿烧酒法,再用酿白酒法乃成。”其它如钩藤酒、刺梨、糯米酒等也各具特色。这当中引人注目的是仁怀“茅台春”、“茅台烧”,它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逐步发展成誉满五洲的“茅台酒”。 贵州的名酒,不论是数量和质量,还是风格和特色,在国内外都名列前茅。真如清代学者、诗人郑珍所赞誉的“酒冠黔人国”。贵州不愧是历史悠久的名酒之乡。
湮没于历史的耳杯
较早留下印象的耳杯来自楚国的漆器。漆器是的独有发明,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里已有它的身影,但真正把漆器做到的,当推发源于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楚人。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楚人明白这个道理,耳杯就很细节化,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272漆耳杯,从器型至彩画都格外精致。耳杯虽小,讲究而不粗糙。楚人美学精神,由漆器目炫的五彩代言,并贯穿于社会的各层面上,由此可见一斑。
从楚人开始,漆器的耳杯开始令人瞩目。但耳杯,只不过是从外形上的定义,它优雅的另一面,依然可从书面的文字里找到,说到羽杯、羽觞,或许你的心灵深处会荡起一丝记忆的涟漪,那不是王羲之在会稽兰亭那次穿越千古的雅集盛事上的道具吗?正确!曲水流觞与天下前列草书由此诞生了。东晋时的耳杯离春秋战国时的楚人已算遥远,但是双手平托酒杯双耳举起饮酒的姿态依然令后世仿效。虽然耳杯里的酒是浅显的,却是文气十足。他遗下古人饮酒之风里精致细腻的一面,与大块朵颐、对酒当歌的爽朗有点格格不入,却造就另一副着温情脉脉玲珑可怜的面孔。翘起的一叶小舟,两侧有耳,饮酒者务必双手捉耳,既不可以做个什么手势来添加些激昂,因其小,又不可以“牛饮”以示豪壮。于是,兰亭边上,顺水飘去的耳杯,围水而踞的各路文人知道目送着耳杯顺水而去时聚神屏气的必要,或可以心无旁骛的不语,或可以思如泉涌的吟诵。总之,酒酣耳热之际的书圣,挥毫泼墨的心弦,或许正是因自某只两头微翘、摇曳生姿、轻盈如梦耳杯勾拨而成千古绝唱吧。
六朝,一个短暂没有宁静的时代,人命倥偬如割韭,政客走场似浮云,却慷慨地赐给文人士大夫们风骨、提供给另类激情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大释放的舞台。耳杯里的酒平放在席地而坐玄谈宾客前,那酒器小点也是正常的,但不影响玄学谈兴。这个时代一过,隋唐变为强势而理性,具有胡人血缘的李唐天下,金银器、葡萄酒、夜光杯……耳杯小巧明显成为大场面上交际圈子里的弱势了。当然,一些正式场合也有思古之幽情,比如李太白便如此,他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这位诗仙就还是很恋旧很痴迷耳杯的。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耳杯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大约在唐朝。也就是它做为饮酒器,与大唐盛世的饮酒习惯有点不合时宜后立马退出。这种轨迹,也可以从瓯江边上瓯窑生产的瓷器上窥测一斑。瓯窑较早出现于东汉晚期,那时几乎不见耳杯,但是到了西晋,就开始出现。从墓葬的冥器,陪有耳杯。但南朝以后,耳杯突然绝迹。纵观瓯窑,至今出土的耳杯也是凤毛麟角,而其中可圈可点的是一件1972年温州市郊西廓洪庵山出土的西晋青瓷耳杯盘,其特殊之处,在于一敞口盘内底两侧平行贴耳杯两只,青黄色釉。这种两杯粘连一起的,从实用上来看,似乎是不便于饮酒,因此,是一种陪葬的明器一盘置两杯的风俗,或许有好事成双寓义,还原的是西晋时期燕乐的场景。但瓯人里一般无此种耳杯,它肯定出自北方或长江流域移民之手。考虑到西晋时大批北人南迁,耳杯会随行,故瓯窑的产品与时俱进便应运而生,同时又大胆紧跟时代的步伐,过时的就被无情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