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女人喝红酒的好处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史诗时代的女人与酒》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在我们国家,很早以前,美酒几乎是男人的专利,因为以前的社会都是重男轻女的,对女子的约束也是非常的多的,所以,大部分的女子都不饮酒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诗时代的酒与女人之间的渊源吧。
甲骨文中没有“酒”字,酒的表述为“酉”,不从水。因出土地点的不同,酉字象形也稍有不同,时代大约都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末。对于酒的发明,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有段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战国策·魏二》的记载是:“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从这个记载上看,酒是帝女令仪狄制作的,时间是夏初。关于仪狄,有人认定是男性,也有人说是女性,着名历史学家端木蕻良先生认为仪狄为女性,并说像仪狄这样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丈夫应是多数的”。
命仪狄作酒的帝女一般被认为是天帝之女,或舜帝之女,《山海经图赞》中说她是“天帝之女,蓬发虎颜”。古代酿酒的人,较初可能也大都是女性,这可能与当时男女社会分工有关,所以古代将较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周礼·天官》记载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这里“女酒”是掌管造酒业的女人,“奚”是奴隶。
在女性从有酒开始可能就是酒的消费者,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前列版头条消息是在辽西发现了五千年前受祭的神灵,那是一座女神庙,当时的祭坛是献给她的。从传说看在古代酒与女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所周知,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是狄奥尼索斯(Dionysus),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库斯(Bacchus)。在的文化里更具有代表性意义并被广泛提及的是酒仙而不是酒神,如果要考证的酒神合适的候选者是屈原《楚辞》中的山鬼,尽管对山鬼的性别有所争论,但有相当的学者都认为是女性,“被薜荔兮带女萝”,其形象和巴库斯还有几分相像之处。

JIUku365.com扩展阅读

重阳节时男人与女人的不同酒习俗


深秋季节,金菊吐艳,丹桂飘香,重阳佳节又到了。因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有两个“九”字相重,故称“重九”。历古而来,我国民间都在这一天去登高,所以亦有人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重阳为什么要登高呢?历来都有几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汉代汝南人桓景听了《易》字大师费长房讲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降临,应离家登山可避的一番话。于是桓景举家饮过菊花酒,带上茱萸去登山,结果避过一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年重阳节,不少人去登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俗。
古人登高,男人饮菊花酒,女人带茱萸,说是可求吉利驱邪避灾。据说,杜甫有一年重阳节登高,感慨万千,思潮如涌写下“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的诗句。打开历史的画卷,不难看到,历来重阳节,不少文人驿客以登高为题材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令人百读不厌,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让人思潮起伏,遐想万端。
我国疆土辽阔,东南西北,崇山峻岭连绵不绝,可登可游的名山峻岭又比比皆是。地处岭南的广东,民间历来都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广州的白云山、南海的西樵山、新会的圭峰山、肇庆的鼎湖山、博罗的罗浮山等等,每年重阳节都留下成千上万各登山人士的足迹。
据说,清代中叶期间,香山县的隆都、良都、得都和四大都群众重阳登高十分盛行。除天雨外,凡是丽日蓝天的重阳节,不少地方出现举家出门登高的现象,亦有约上同行或挚友停业一天也到附近山岭去登高。至于那些富有人家,不分老少都雇来轿夫,把他们抬往目的地,然后前呼后拥抬步登山的。老百姓登山,那时候全是步行,有赤脚的,有穿草鞋的。他们有的撑着油纸遮,有的戴上竹帽或草帽,三三两两,一前一后,沿着蜒蜿倾斜的山径往上登,欢声笑语,打破了深秋密林山野的寂静。
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民国期间(除沦陷期间外)重阳节是日,石岐是很热闹的。一清早有人上西山寺烧香拜神,接着,陆续有人穿着便服和布鞋,手持太阳伞向烟墩山走去。烟墩山位于岐江南岸,山不高,树木稀疏,虽然没有登山路,但爬上去也不难。较吸引人的是那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层八角砖石结构的阜峰花塔。他们上得山来,眺望周边景色之后,有的就坐在塔前的石级上滔滔不绝大谈铁城(石岐别称)的陈年旧事。
中山人登高,历来和我国各地一样,多是抱着祈求世道和平,谋事、耕作顺利,老少康泰,借登山游览观景,洗涤积聚心间尘秽,因而多是选择景致宜人、传说典故多的地方登高的。如五桂山的大尖山、南朗的蒂峰山(石仔庙),云梯山,三乡的罗三妹山(锣鼓岗),翠亨的犁头尖山等等。
民国期间的重阳节,除群众自发的登山之外,中山一些有规模的学校,也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组织高年级学生远足。三十年代,学校童子军有时亦在重阳节组织登高、露营、军事操练,战地救护训练。解放后,不少中小学也在重阳节带学生去登高,同时安排放风筝,爬山比赛及野炊,煞是有生气。

明清时代的赊店老酒


至明清,赊店非凡繁荣,工商业极度发达。经济发展为鼎盛时期,七十二条街,经营分工极细,九省通衢,水旱码头,大贾巨商,络绎不绝,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赊店地濒赭水,北走涉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素晋盐茶大贾。山西、陕西的客商南下经商发迹后捐资修造了宏伟壮观的山陕会馆。雕梁画栋,飞檐悬空。慈禧太后南下巡游,发现此佳地,亲书“龙”、“虎”二字,誉为“第七行宫”。
山陕会馆坐落在古镇中心,楼台栉比,殿阁高耸,气势宏伟,前后有九龙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等一座座宫殿式建筑。大有春秋楼,巍然屹立,高耸入云,民众赞曰:“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钻到云里头”。
太平天国后期,捻军进入赊店强行霸市,民不聊生。山西与陕西的大富商驻在赊店,捻军向他无定额的要税,使富商们在无法逃身时,躲在春秋楼上,捻军无奈,收集百姓槁被、沾桐油火烧了春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