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库网jiuku356.com由一群喜欢酒的小伙伴组建而成,我们热爱白酒热爱酒文化,同时为您准备了很多关于布依族酒文化专题,而白酒频道是专门为大家介绍各类白酒知识的地方,如《高山族独特的姑待酒》内容就是由小编精心整理而成。

姑待酒是高山族的传统饮料,在台湾西南沿海比较流行。有古考记载:“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平常盛于葫芦中,和以泉水饮用,是为外出劳动时解渴解馋佳酿。
姑待酒也叫“嚼酒”,做酒的原理是利用人类唾液发酵的原理,是做酒的方法里面较原始的一种。在古代,只有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台湾岛的原住民才使用这种比较独特的造酒术。


在高山族中,女子的主要工作的其中一项就是酿酒。毕竟在高山族的传统中,判断女子贤惠的三个标准分别是,会织布,会养家畜,会酿美酒。
姑待酒只是高山族的其中一种酒,高山族的酒还有米酒,粟酒,薯酒,黍酒,山药酒等等。平常高山族在酿酒的时候,对时间要求很严格,必须是在他们传统意义上的吉日。酿酒时,他们会采用糯米,山药等不同的原料,把生米放入口中慢慢嚼烂作为酒曲来发酵,然后把原料和做好的酒曲混合起来,用棒子搅拌均匀,再放入缸中,缸口放上稻穗,放置于阴凉处等待发酵,要不了几天就可以酿成美酒了。虽然说这种制作方法看起来不是太卫生,但是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了。


另外,高山族酿酒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制曲的人必须是未出嫁的本族少女。她们制曲过后,会把原料放置三天,作为酒曲。然后再把酒曲和糯米等混合放入缸中。待缸中发出酒气后,取出接上冷水可直接当酒,所以称之为“姑待”。
以上是高山族中泰雅人的酿酒习惯。
而高山族中阿美人酿酒的方法就比较先进了。他们用的是蒸馏酿酒法。步骤是,把糯米等原料蒸熟后煮熟成酒糟,变凉后和酵母放在一起搅拌,之后放入桶中发酵。大概三天左右,就可以舀起来尝尝了,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做好,如果尝尝变甜了以后,就在发酵个两三天,变成酒浆。然后会用一下工具来用蒸馏法取酒,工序麻烦,复杂。但是此酒的纯度高,而且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相当复杂,而且比原来的酿酒方法科学卫生许多。
而在中原大陆上的高山族人酿酒用的酒曲就方便多了,他们可以从汉人或者其他各族同胞那里购买,不需要再用口制作也不用再发酵很长时间了。<www.JIUkU365.cOm/p>

jiuku365.COM精选阅读

素有“寿酒”之美誉的麻姑酒


麻姑酒是江西省传统名酒,它与“麻姑绿茶”、“麻姑米粉”被人们合称为麻姑“三宝”。据有关史料记载,麻姑酒已有两千多年的酿酒历史。清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
麻姑酒能成为美酿佳液是与麻姑山泉水好分不开的。早年,麻姑山有一座麻姑庙,庙旁有一个酒泉。相传,这个酒泉是一只猛虎用爪扒出来的,放取名叫“虎泡泉”。“虎泡泉”的泉水清澈干净,据化验分析,含有多种元素,且无钙质,是酿造美酒较好不过的泉水。曾有人进行过试验,用同量的麻姑米,每百斤“虎泡泉”水酿酒,要比普通水多出四斤酒,其色、香、味也大不相同。
麻姑酒香气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被历代王室列为进贡的“寿酒”。素有“寿酒”之美誉。此酒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具有性温滋补、舒筋活血、清脑提神驱风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
现今的麻姑酒可以溯源至六十多年前。那时,南城县有一个“庆乐斋”酒栈,选麻姑山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用麻姑山神功泉水,和以小曲,酿制成甜酒娘后,再渗入高度白酒进行培养,然后配以麻姑山间所采药材及上等冰糖,封缸储存三年以上。它聚集了封缸甜酒、大曲酒两者之长处,具“冷霜甘甜,清脑提神,驱风健胃,却病延年”之功效。由于其制作工艺别具一格,配料配方精心独到,五十多年以前,已畅销海外,在南洋国际评酒会上获银牌奖。

江西传统名酒——麻姑酒


麻姑美酒酒液晶莹光亮。呈现琥珀艳色,酒香浓郁馥郁,酒性柔和醇厚,入口味美甘甜,有其特殊风格。民间誉其“麻姑糯质,仙泉灵药,冷霜甘蜜。清脑提神,驱风壮胃,却病延年”。
麻姑酒为江西传统名酒,以香气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而名。此酒选用麻姑山优质糯米和泉水精心酿制,并采集麻姑山芜蓉峰特产首乌、灵芝等20余味中药材,陈年封缸三年以上而成。
麻姑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具有性温滋补、舒筋活血、清脑提神驱风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近来又开发出“麻姑玉液”系列产品。
麻姑酒是江西省传统名酒,它与“麻姑茶”、“麻姑粉”被人们合称为麻姑山“三宝”。据传,麻姑酒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酿造历史。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1915年,在南洋国际赛酒会上,荣获银质奖章。麻姑酒是以江西南城县麻姑山特产银珠糯米为主要原料,以麻姑山泉水为酿酒用水,并配入麻姑山芙蓉峰特产何首乌、灵芝等二十多味名贵中药材,经精工酿制而成。此酒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陈年封缸三年后自然转色。它香气浓郁,口味甘醇,酒性柔和,醇度适中。适量常饮,有清脑提神,驱风壮胃,舒筋活血,却病延年之功效,素有“寿酒”之美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撰诗赞称麻姑酒“三杯可却病,久服能益寿”。
麻姑酒能成为美酿佳液是与麻姑山泉水好分不开的。早年,麻姑山有一座麻姑庙,庙旁有一个酒泉。相传,这个酒泉是一只猛虎用爪扒出来的,放取名叫“虎泡泉”。“虎泡泉”的泉水清澈干净,据化验分析,含有多种元素,且无钙质,是酿造美酒较好不过的泉水。曾有人进行过试验,用同量的麻姑米,每百斤“虎泡泉”水酿酒,要比普通水多出四斤酒,其色、香、味也大不相同。
麻姑酒采用麻姑山银珠糯米,汲取麻姑山泉按传统工艺精酿封缸多年而成,被历代王室列为进贡的“寿酒”。作为清脑提神、祛风健胃的麻姑寿酒,更得到了李先念、李富春、王震等国家领导、红军“马背上的书法家”舒同的赞许和青睐,并多次列为庐山会议专用酒。

布衣族的酒礼文化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喝米酒,妇女们爱喝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娶嫁要饮双喜酒,送往迎来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自酿几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时饮用,又以之待客,特别是请客时,若席上无米酒,再丰盛的席面,客人的兴味也不浓,主人的脸上也觉得无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称,因此,他们饮米酒时,有三大特点:其一是酒用坛子装,将葫芦(地方土语叫“革当”)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这样才显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这除了助兴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席者互相考智慧与机敏,看谁能摸透对方的心里。当然,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种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这是三大特点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个。酒歌的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历史,山川草木,乃至对村寨及主人的称赞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对答不了的“罚”酒。这样一来二往,既对了歌,又传播了知识,真是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布依族人生活中,还有一种饶有风趣的“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急忙在碗里斟了酒,双手端着,唱起一首“迎客歌”:“风凰飞落刺笆林,鲤鱼游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函”。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梧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了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罚”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进了屋以后,在酒席间,主人要请善歌的姑娘或中年妇女来向客人敬酒。她们有的拎着酒壶,有的端着放碗的方盘,来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敬酒歌”:“客人远道来,实在是辛苦,没有鸡鸭鱼招待,喝碗淡水当鱼肉。”若客人能歌,就以歌回答道:“八仙桌子四角方,鸡鸭鱼肉摆中央,山珍海味样样有,多谢主家热心肠。”就这样主人一首,客人一首,从古至今,天南地北,内容无所不包,有问必答。当然,要是唱的时间久了,回答时不一定对题,只要能对出一首就行,这样就免罚喝酒。要是不会唱敬酒歌,姑娘们每唱一首,就被“罚”喝一口酒。真是妙趣横生,给整个酒席增添着欢乐的气氛。布依族人不仅喜爱饮酒,而且也善于酿酒。米是自己种出来的,酒曲是自己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酿制容易。酿制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醇香甘美,都是大坛子盛好密封的,每当打开坛子盖取酒时,香飘满屋。布依族人还用自产的糯米和自制的酒曲(当地叫“土酒药”)制作出可口的糯米甜酒。这种甜酒基本上是妇女们自食和招待女客的。要是在春三月或初夏时节,凡是在布依族地区路过,走累了,口渴了,只要见到路边地里有人做活,就去向他(她)们找水喝,一定能喝上布依人常用甘冽的山泉冲拌的糯米甜酒水,凉悠悠甜丝丝沁润肺腑,既能解渴,又能驱散一路上的疲劳。

布衣族的酒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娶嫁要饮双喜酒,送往迎来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自酿几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时饮用,又以之待客,特别是请客时,若席上无米酒,再丰盛的席面,客人的兴味也不浓,主人的脸上也觉得无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称,因此,他们饮米酒时,有三大特点:其一是酒用坛子装,将葫芦(地方土语叫“革当”)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这样才显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这除了助兴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席者互相考智慧与机敏,看谁能摸透对方的心里。当然,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种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这是三大特点中较主要而且较有趣的一个。酒歌的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历史,山川草木,乃至对村寨及主人的称赞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对答不了的“罚”酒。这样一来二往,既对了歌,又传播了知识,真是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唱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开场歌的内容大都是些客气词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摆了满桌,主人却谦逊地唱道“昨晚灯花爆,今早喜鹊叫,都说要有客,贵客真来到……本想杀头猪,猪崽瘦壳壳,田里去捉鸭,鸭被鹰叼啄;棚里去捉鸡,鸡被野猫拖,溏里去捞鱼,鱼被水獭捉……孔雀落刺林,麒麟落荒坡,贵客到我家,实在简慢多。”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客人们也一一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内容是感谢主人家的殷勤,祝贺寨邻平安,庄稼丰收,牛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主人家,岁岁好生活……祝愿寨邻里,和睦享安乐;祝愿牛马壮,祝愿羊满坡……主人真殷勤,让我坐上座,敬我猪腰肝,敬我鸡脑壳……多谢呀多谢,主人麻烦多,我们转回去,定把美名说。”一人唱一首,唱完,大家各饮一口酒,要是谁不会唱,就“罚”饮三杯。
布依族人生活中,还有一种饶有风趣的“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急忙在碗里斟了酒,双手端着,唱起一首“迎客歌”:“风凰飞落刺笆林,鲤鱼游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函”。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梧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较后客人饮了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罚”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
进了屋以后,在酒席间,主人要请善歌的姑娘或中年妇女来向客人敬酒。她们有的拎着酒壶,有的端着放碗的方盘,来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敬酒歌”:“客人远道来,实在是辛苦,没有鸡鸭鱼招待,喝碗淡水当鱼肉。”若客人能歌,就以歌回答道:“八仙桌子四角方,鸡鸭鱼肉摆中央,山珍海味样样有,多谢主家热心肠。”就这样主人一首,客人一首,从古至今,天南地北,内容无所不包,有问必答。当然,要是唱的时间久了,回答时不一定对题,只要能对出一首就行,这样就免罚喝酒。要是不会唱敬酒歌,姑娘们每唱一首,就被“罚”喝一口酒。真是妙趣横生,给整个酒席增添着欢乐的气氛。
布依族人不仅喜爱饮酒,而且也善于酿酒。米是自己种出来的,酒曲是自己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酿制容易。酿制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醇香甘美,都是大坛子盛好密封的,每当打开坛子盖取酒时,香飘满屋。
平常时候,只要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就递上一杯“茶”,客气地说:“走累罗,请喝杯凉水解渴。”若是曾经到过布依族地区的客人,有过经验,就欠起身子,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若是没有经验的客人,由于口干,一口喝下,那就要闹笑话了,自己也只好暗暗叫苦上当。原来,这不是茶。是米酒!但一定要注意,只要是把酒误为茶喝了,无论如何也得吞下肚去。绝不能吐出,这样才是对主人的尊重,反之就是不礼貌了。要说上当,谁叫你不事先了解一下布依族的风俗呢?这不是坏心,恰恰相反,这是布依族对客人的真诚敬意,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越是高兴。
布依族人还用自产的糯米和自制的酒曲(当地叫“土酒药”)制作出可口的糯米甜酒。这种甜酒基本上是妇女们自食和招待女客的。要是在春三月或初夏时节,凡是在布依族地区路过,走累了,口渴了,只要见到路边地里有人做活,就去向他(她)们找水喝,一定能喝上布依人常用甘冽的山泉冲拌的糯米甜酒水,凉悠悠甜丝丝沁润肺腑,既能解渴,又能驱散一路上的疲劳。
贵阳市花溪区布依族酿制的刺梨酒,更是驰名中外。刺梨酒的酿制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糯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或炕干。接着就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干放进坛里去一起浸泡。一个月以后(时间泡的愈长愈好),酒呈酱黄色,喷香可口,约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蒙古族奶酒的秘密


到蒙古族朋友家做客,主人会热情地拿出自己酿制的奶酒为你接风洗尘,并深情地唱上一首《敬酒歌》,敬上金碗、银碗、铜碗三碗酒,再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这是蒙古族人传统的待客礼节。近日,我来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当地的朋友约我到小营盘镇哈拉图克三牧场去看看。路上才知道,那里居住的主要都是蒙古族牧民,是全州有名的蒙古族奶酒产地。我们去的这一家主人叫巴图道尔吉,是位50多岁忠厚的蒙古族牧民,妻子叫乌兰,听说是位酿制奶酒的能手……敬酒有讲究肉煮好了,晚辈们给长辈及客人唱歌、敬酒、献哈达,晚辈敬酒时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纯净的,然后再敬给长辈。长辈们接过酒抿一口,还给对方,表示情领了。对方抿一口,又给长辈。长辈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下酒,然后朝空中弹一下,朝地面弹一下,表示敬天敬地,然后一饮而尽。奶酒被认为是乳制品的精华,用最珍贵的奶酒敬献,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敬重。客人若是推推让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不接受主人的盛情。入乡要随俗,我们也照猫画虎地做了起来。人们相互唱歌,相互敬酒,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奶酒从外观上看和清水一样,清澈透明,丝毫没有“奶”的痕迹,味道也没有白酒那种刺鼻和辛辣的感觉,喝下去之后,淡淡的,又有些奶的醇香。蒙古族人是如何将奶变成酒的,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席间,我向蒙古族朋友请教:这“奶酒”是用奶子酿制的吗?这一问,让蒙古朋友感到奇怪又好笑。于是他们纷纷张开口,向我讲述了奶酒酿制的秘密。奶酒的秘密酿制奶酒的大师们都是蒙古族妇女,男人只是打下手。奶酒的原料主要是牛奶和羊奶,由于牛奶多,而羊奶少,所以一般都用牛奶。牛奶挤下后,先倒入大铁锅里加温,奶中的脂肪遇热后都会漂浮在牛奶的表面,撇去的奶皮放入另一个盆里,那是做奶油的原料。剩下的牛奶则倒入用牛皮做的“阿尔合特(发酵用的牛皮口袋)”里,在里面放少许的引子,就用“布垒尔(木杵)”上下搅动,夏天只需两三天牛奶经发酵就变成酸奶了。酿制奶酒还要有一套工具,要有上下都通的“库甫”大木桶、接奶酒的“艾合耐苏龙”小木桶,还要一口大铁锅和一口小铁锅。将发酵好的酸奶倒入大铁锅中,大锅上面罩一个直径和锅沿差不多的无底“库甫”。然后在大木桶中央吊一个“艾合乃苏龙”,在大木桶的上端放置一口小铁锅,锅沿用布或毡片堵严实防止蒸气外漏。小铁锅里加入凉水,这时可加火将酸奶烧开。酸奶经加热后产生蒸气,遇冷于小铁锅底凝成液体,顺着尖底锅滴入小木桶中,即成奶酒。为了提高出酒率,上面的小铁锅里要不断换水,并要用水瓢扬水,加快水的冷却速度。一锅发酵酸奶可酿出4-5公斤奶酒。做完奶酒的酸奶渣装入布袋,用手捏成小块晾干,就是酸奶疙瘩,牧民对乳制品真是一点都不浪费。蒙古人盛奶酒还有专门的工具,做工也十分讲究。用牛皮和骆驼峰那块皮经加工后,做成扁圆形酒囊,上面还压有花纹和图案,有盛1公斤、2公斤、3公斤和5公斤不同的容量,这种盛酒的器具叫“库克尔”。头次酿出的奶酒叫“艾尔克”,度数不高,一般只有十度左右,就是我们平时喝的那种奶酒。“艾尔克”回锅后再加兑入奶酒,并在小木桶边沿放新鲜羊腿肉,蒸馏出的酒顺着羊肉流入小木桶内,这种二酿的奶酒酒称“阿尔兹克”,其度数较高,除了有奶酒的醇香,还有羊肉的香味。三酿的奶酒叫“霍尔孜”,四酿的奶酒叫“霍尔”,度数依次升高,成为烈酒,一般不饮用,多为蒙医配药用。奶酒营养丰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并有祛寒回暖、健胃开脾、营养滋补、治疗风湿的功效。故此蒙医常通过奶酒和其他药物来治疗肠胃病、腰腿疼、肺结核等疾病。奶酒的来历关于奶酒的来历,有段有趣的传说。相传早在元朝初期,成吉思汗的妻子在烧酸奶时,锅盖上的水珠流到了旁边的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之后她在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酿制奶酒的工艺,还制作了酿酒的工具。在成吉思汗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奶酒献给丈夫和将士们。从此,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每当蒙古族朋友向您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在长期的生活中,蒙古族形成了丰富的酒文化。酒是蒙古族人尊重长辈、客人、悼念前辈和祭祀神灵的信物。用酒表达他们的感情,用酒祈求他们的愿望,因而形成敬酒的歌曲、敬酒祝词等,在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托布秀尔和蒙古族的传统舞蹈沙吾尔登中,都有反映奶酒的酿制、饮酒、敬酒的内容。奶酒酿制的历史和蒙古族进入新疆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清乾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63年-1764年),清政府从张家口外调察哈尔蒙古官兵千名,分两批携眷移驻博尔塔拉。蒙古族人来到新疆屯垦戌边后,仍传承了酿制奶酒的技艺,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新疆蒙古族奶酒包含了蒙古族人民的多种文化,是草原文化精粹之一,也是一笔古老神秘、不可多得、有待开发的宝贵财富。

布依族的民间酒俗


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布依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唐代时期为“西南蛮”、宋元时期叫做“蕃”、新成立之后才改名为“布依族”,布依族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酒文化。

布依族人对酒十分钟爱,不仅喜欢喝酒,对酿酒技艺也有其擅长独特的一面,酒泉是采用山上的石草根制作、米是自己种植的,布依族人酿制的白酒度数很低,只能称之为米酒,度数在18度左右,虽然度数不高,但是醇香甘甜。